最近《南方周末》有篇报道引起了我的关注,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生源减少之后:多地推行教师选调分流》。这篇文章发现在江西抚州市的多个县存在中小学教师被分流调岗到事业单位的情况。正好我老家就是抚州市,所以,格外关注此事。
例如 2025 年 3 月 10 日,南城县面向全县乡镇在编教师职工选调 55 个人到 24 个县里的事业单位工作。这 55 个岗位包括县老干部服务中心、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图书馆,既有管理岗也有技术岗。报名发布后,全县超过 140 位教师报名参加,其中绝大多数是乡镇小学的语文、数学和英语教师。记者还发现,同属抚州市的资溪县前两年就已经开始将在编教师选调到事业单位工作,而且不需要考试,只需要双方协商即可。
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样一个问题:中小学教师去事业单位是不是曲线救国?对当下的年轻人意味着什么?
我们从四个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这么多老师可以被借调?他们的本职工作如何安排?
这个问题的大背景其实就是一句话,人口的老龄化和少子化。因为新生儿减少了,所以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的学生数量依次减少,县乡中小学教师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显得比较富余了。与此同时,基层的事务非常繁杂,财政压力很大,公务员和事业编又不能增加。工作量大而人员无法增加,加之小学教师富余,调剂现象便出现了。所以在不提高工资总支出的前提下,从富余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中选调些人进入事业单位编制,这是一种资源优化,总体上也是一种探索改进。
我为什么说是总体上呢?后面会分析。
比方说,根据《南方周末》报道,南城县有小学生 23070 人、初中生 14467 人。按国家规定,初中师生比为 1:13.5,小学为 1:19。由此推算,南城县需初中教师 1072 名、小学教师 1214 名,总计约 2286 人。但实际有初中和小学教师 2771 人,多出 485 人,富余近 1/5。
而且在我身边,也有这样的例子,不知道有没有注意到,就是很多幼儿园都已经快招不满人了。我孩子是在一所公立一类的幼儿园就读,只有三个班,每个班不到 40 个人,而且关键是在北京,居然他不需要户籍,也不需要住房,什么限制都没有。但在三年前,情况可不是这样,三年前只有本地户口或者在本小区买房的人才有资格上这个公立幼儿园。
所以你看这两项一对比,你会发现情况发生了很多变化。而且当时有 4 个班,每个班多达 35 个人。今年,这个幼儿园提前半年招生,预计 9 月份学生数将减少,按比例推断,学生可能流失近 1/4。
我一直觉得其实人口问题是理解当下中国经济乃至政治形势的最大的变量,没有之一。从人口角度来讨论经济的文章很多,但是从人口来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文章却并不多。尽管我不是专门研究人口问题,但这一问题值得重视。
第二个问题:有人提到历史上教师曾被抽调至公务员机关或政府机关,此次现象与以往有何不同?
大不一样。大背景是这样的,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邓小平提出干部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里面四项指标中,最容易考核的是什么是年轻化和知识化。在那个年代,什么人最符合年轻化知识化的特征?当然是广大的中小学教师。因为那个时候中小学教师需要经过考试,要有文凭才能进入任教的,很多公务员包括事业单位,他可能都是没有大学文凭的人进来的,包括退伍军人。所以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小学教师进入政府当干部那是常态。
在我高中时有一位老师,他教课教得很好,但是一直没有评上中教二级,因为各种原因,他就去了县政府工作,没几年就当了副科级干部,这个副科级干部跟我们中学校长的级别是一样的。如果他当时留在我们县中学,他不可能当副校长,更不可能当校长,也就当不了副科级干部。所以这是特殊时代的产物。所谓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有的时候说的是什么?说的是大背景。其实大背景是无法选择的,所以这句话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其实有道理也没有多大道理。因为你可以选择不同的路径,可是大的时代背景你是选择不了的,你只能判断。
其实在我和冯老师的新课《基层干部的生态图景》中,对于干部队伍的流入和流出有非常详尽的讨论,欢迎大家关注这门新的课程。
第三个问题是很多人关心:中小学教师进入政府部门工作是不是一条进体制的 “曲线救国” 的道路?
答案是否定的。有四个理由:
第一,教师本来就是体制内的事业编制,不存在上岸的问题。而且事实上,南城县人社局的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说,这次教师选调都是体制内的编制人员调动。你没有编制你不可能有这个机会,你有了编制你的性质并没有变,还是事业单位内部的人员调岗。事业单位不是行政编。在上一次我和冯老师做节目的时候,冯老师介绍过一句话,是官场的人总结的:行政单位是亲儿子,参公单位是养子,事业单位是干儿子。大家细细品一下,亲儿子、养子和干儿子的区别。
第二,福利也未必增加。教师岗位减少,事业单位人员增加,但全县总盘子不变,属县级财政统筹。整体薪资无显著变化且有波动。比如原来小学教师月薪 4000 元,调岗后可能为 3900 或 4100 元,仅能保证均值。所以换句话说,还不一定是只增不减,也有可能是有所增减。当然整体上大部分人的薪资水平是不变的。此外,隐形福利可能减少,如体检。不要小看体检,很多参公单位、事业单位一年有一次体检,一定要好好珍惜这个机会。为什么?等你年纪越大,比如说像聂老师这么大了,你就会发现,体检是单位最好的福利之一。
第三,从地位上讲,教师的社会地位高于一般的事业单位干部。同样是服务,教师在学生面前既是服务者又是管理者,具有一种不对称的权威。谁不在乎孩子的教育?因此教师的社会地位不同于普通的事业单位,除非后者具有部分行政职能。但是这种情况越来越少了。为什么呢?因为正常情况下,事业单位不应该再具有行政单位职能了,除非是参公单位。请大家注意,2011 年的时候发布过一个文件,叫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将事业单位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公益服务三类。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将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也就是说以后不太可能出现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所以你又想通过这个办法进入事业单位,又想获得公务员那样的权限,那是不可能的。而且通知明确说了,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也就是说,以后的事业单位不仅没有行政职能,而且要赚钱也不容易了,不能成为一个营利单位了。所以不要以为进入事业单位就是当公务员,两者存在明显的界限。
第四,我想这个有点要提醒大家,就是即便你去了一个县城的非学校的事业单位,它也有很明显的天花板。基层事业单位的天花板是副科级。我和冯老师对话的课程多次提到了这点,细节请看我们的节目《基层干部的生态图景》。
最后一个问题:这对年轻人的职业选择意味着什么?
再过几个月毕业的大学生和高考后面临选专业的高中生就要面对这个问题了。我想有三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第一,谨慎选择基础教育教师岗位。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然后是大学,人口减少的冗员压力是逐级传递的,尤其是私立幼儿园少去,民办中学慎入。我特别推荐大家好好看一篇微信文章《一家民办幼儿园的衰落始末》,里面信息量很大,包括市场准入、民企扩张、公平竞争、政策不确定性,我觉得简直就是教科书级别的政企关系素材。有些内容我不方便详细讲,大家看看就知道了。
第二,若专业受限只能从事师范类工作,应优先选择核心岗位,如语数外等必考科目教师,或体育、艺术、国学等具有较高门槛的特色教师岗位。因为竞争非常激烈,大家都要学语数外,但是那些软学科一般的老师真教不了。你没有背景、没有专业知识、没有资深的经验,教不了。所以这些职位虽然不考试,可也是有力的竞争法宝,因此它的市场前景也非常可观。大不了你还可以参加课外的这些培训,这些课外培训是合法的,因为它不是学科类。一定要慎重选择那些什么地理、公民素质等容易划水的学科。我不说这些课程不重要,我说这些课程它的品质不好识别,教得好的老师教得真好,教得不好的老师那就完全是随便教了。
第三,随时保留离开体制的能力,避免 “温水煮青蛙”。我有个朋友,他在一家体制内单位做财务人员,其实他财务做得很好,他有机会去民办企业的财务岗做财务方面的总监,薪酬很高,但是他不想去。一个是他觉得体制内已经很舒服了,第二是他总觉得民营企业的财务岗有风险,万一老板要你做一些账,你不做怎么办?有伦理冲突。但是随着年龄的流逝,他逐渐就不再有这个想法。为什么呢?因为他现在这个年纪就算去,明显人家也不要了。你过了 35 岁,如果不是有很多资源的话,很少有岗位会适合你的。所以这就是个问题。但是万一他所在的单位裁员了、分流了、优化了,他怎么办?大家知道,就算是人员不优化,AI 也可能把你替代了,财务岗是很容易被替代的。所以我想告诉所有的要进入体制的人以及在体制内的人,包括我自己就当是自勉,永远要保持离开体制的能力,这一点至关重要。
(本文观点与作者所在单位无关)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