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文 | 董志强
在《一切皆契约》这本书中,聂教授会向你展示,不用任何数学公式,也能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逻辑。
生生活中有许多事很容易理解,也有很多事不那么容易理解。比如,按照德能勤绩晋升官员,就容易理解;按照抽签结果来任命官员,就不容易理解。
明朝万历年间,吏部尚书孙丕扬,发明了一种任用官吏的办法——掣签法。官员不论贤愚清贪,一律要靠手气抽签安排职务,能坐上什么位置,得“听天由命”。
这一方法,乍听上去荒谬至极。掌管吏部,难道不应该尽心竭力为国选贤任能吗,怎能将国家大事视为儿戏?
至少崇祯帝就认为这样做是不妥当的。崇祯即位后,励精图治,废除了掣签法。不过,时不长久,还是崇祯帝,自己又重拾了掣签法。
为什么会这样?原来,当帝国的疆域变得更加辽阔,政务体系变得更加庞大,职务更加肥廋不齐,谁都想谋个肥缺,如何妥善配置官员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到明朝后期,这个问题变得更加棘手:官员们的竞争可谓达到白热化状态,为了肥差行贿上司,甚至雇凶杀人。孙丕扬的掣签法看似荒谬,实则是对官场内卷的平抑。险地或肥缺,皆决于竹签,官场请托之风立减,正直的朝臣也避免了因不受请托而面临风险。毕竟,高度官场内卷中钻营之徒更易胜出;而由竹签抽出的官员,他天然属于钻营之辈的概率显然要低得多。
掣签法因其“公平”功能,到清朝仍得到了沿用。它并不是好的办法,因为它没有效率;但对于当时的帝国,也找不到比这公平而无奈的“无法之法”的更好办法。得不到最优的结果,就只能退而求其次。
大家不要认为,这种掣签法已经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实际上,直到今天,它还以各种面貌在出现,有些是服务于社会的公平,比如车牌、学位的“摇号”制,有些是为了对抗与官场内卷逆选择类似的问题,比如银行的信贷配给。
银行会面临许多有借款需求的客户,这些客户要投资的项目风险各不相同,而银行无法了解到客户项目的真正风险。客户从银行获得贷款,投资成功银行便可收回本息,一旦失败则银行将血本无归。风险与收益同在,但在有限责任保护下风险其实是银行承担的,因此,若银行把贷款价格(利率)提高到市场出清的水平,那么就只会留下一些高风险的项目,这不是银行愿意看到的结果。于是,有时候银行会保持比出清利率更低的利率水平,吸引风险不那么高的客户,但这导致对贷款的需求超过银行可贷资金,银行便随机满足客户的贷款需求,信贷配给就产生了。这里,相当于银行也在“抽签”配置贷款,与竹签抽出的官员属于钻营之辈概率更低的情形一样,抽签抽出的项目天然属于高风险的概率也更低一些。
抽签向来被视为与人类有意识决策相对立,与管理需要控制的思想相对立,因而很少有人认为抽签是合理的管理方式。但是,在过度竞争的情形,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形,它反而具有了合理性。这真是很有意思的事。
当然,银行不知道项目风险而可能采取信贷配给,但除此之外银行可以有其他办法吗?其实也有的。不妨设想,如果银行可以向客户派出董事或经理,负责监督和指导客户的项目活动,控制项目的风险,在财务困难时甚至可以接管客户的企业,这样不就不必担心无法控制贷款项目风险了吗?如果读者想到了这一点,那么,你实际上已经对日本独特的主银行制度有所理解了。日本的企业主要向银行借款,而不是在股票市场融资,银行是企业最大的债主,也是最大的股东,它会向企业派驻董事,在企业困难时往往会向企业派遣得力人员、更换经营班子、调整经营方针和经营方向。
读者可能认为,主银行制度乃日本国所特有。但是,如果你了解中国古代的官债荐仆制度,你就会发展两者颇异曲同工。很可能,主银行制度受到了官债荐仆制度的启示。
又回到了清朝沿用明代掣签法配置官员的制度。清朝的官员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有钱,薪俸不高,师爷仆役一应开销都由官员自己负担。官位僧多粥少,抽签命中率也不高,抽中了也可能是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意味着官员上任一方时往往是缺钱的。怎么办呢,市场上为这种官员量身定制的金融产品——官债——便出现了。官债就是专门针对外派官员(候补官员主要聚集在京城)发放的高利贷,发放官债的机构叫“账局”,类似私人银行。当账局将官债发放给外派官员,难道就不担心赖账?不担心官员还款能力?当然担心,但是它们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官员要获得官债,需要接受账局一个条件,那就是任用账局推荐的一个仆人为官员办事(古称“荐仆”)。通过荐仆,账局更能了解官员的真实收入和还债行为,减少了信息不对称,另外,外派仆人通常有地方管理经验,也能协助官员增加在当地的收入,可谓一举两得。看看,日本主银行制度,像不像中国官债荐仆制度的一个现代版?
以上拉拉杂杂的一些看似毫不相干的事情,堆在一起竟然也不违和。原因在于,看似不同的社会现象,可能有着相同的本质。经济学家眼中的世界和普通人眼中的世界不同,是因为经济学家有一副“经济分析”的眼镜。
(作者董志强系华南师范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教授)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