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夜读资治通鉴71-儒教成为国教的过程并不顺畅】
很多人从历史教科书得知,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采纳后就确立了儒家作为国教的地位。但实际上,这个过程并不顺畅,颇多曲折。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之初,召集天下贤良之士,询问国家治理之道。董仲舒认为,要成就圣王,关键是教化,教化的方式就是从中央到地方兴办学校,教学的内容应该是“六艺之科、孔子之术”,也就是儒家学说。为了保持思想统一,最好是禁绝其它学说。汉武帝认为有道理,提拔董为江都王刘非的国相(相当于美国的州务卿或者中国的第一副省长)。当时,支持儒术的还有丞相卫绾,后来的丞相窦婴、太尉田蚡,以及御史大夫赵绾、郎中令王臧,再加上皇帝,可以说全是实力派。但是,太皇太后(汉武帝的奶奶)窦老太太喜欢黄老之术,这也是文景之治的理论依据。老太太秘密收集了赵绾、王臧的罪证,交给汉武帝。汉武帝因此停止了大兴儒术的政策。赵绾、王臧被捕并自杀,丞相窦婴和太尉田蚡被免职。尊儒派遭遇了重大打击,不过,董仲舒当时没事。大约4年之后,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就是设立易、书、礼、诗、春秋五科,其实就是光大儒学。此时,老太太已经快不行了,一年后就去世了。阻止汉武帝推崇儒术的唯一障碍终于去除。但是,当时董仲舒被主父偃陷害,差点被汉武帝砍了头,后来再次起用为国相。终其一生,董仲舒并没有在汉武帝身边受宠。至于为什么汉武帝如此器重儒学,《治治通鉴》并没有详细介绍。
【夜读资治通鉴72-汉武帝就是一个“顽主”】
我们认为的“盛世”,很多都言过其实,实际上有不少皇帝是沾了爷爷或者父亲的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几代君主励精图治,藏富于民,留下无尽财富供儿孙皇帝挥霍无度或者穷兵黩武,结果反而营造了所谓的盛世光景。汉武帝就是这样一个幸运的皇帝,万历也是,乾隆更是。经过“无为而治”的文景之治,轻徭薄赋(农业税一度低至三十分之一,绝对是历史上最低的税率),百姓富足,国家强盛,财富不可胜数,于是汉武帝开始大肆挥霍。身为皇帝,年轻的汉武帝却偏偏喜欢“微服私访”,其实就是到外面瞎逛。关键是,他老是带几个人晚上偷偷溜出去,还自称“平阳侯”,然而第二天早上去南山打猎,把农民的庄稼地都踩踏了,老百姓叫苦连天,到官府投诉。地方政府想抓他们,结果一看对方的行头,根本不敢动手。有一次,汉武帝夜里偷偷溜出来到一家旅店投宿,还让老板拿酒来,老板很不爽,说“酒没有,尿要不要?”老板怀疑这帮人是强盗,于是带了一些小伙子准备将他们抓起来。幸亏老板娘眼尖,把老板灌醉,然后将其绑起来,把小伙子都赶走,还杀鸡给汉武帝他们吃。汉武帝回去之后,赏赐老板娘千金,让老板到禁卫军当军官。后来,汉武帝觉得老是溜出去太麻烦,干脆就想圈一大块地,建成“上林苑”(皇家园林)。幕僚东方朔反对,认为这是劳民伤财,汉武帝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任命他为太中大夫(副四品,相当于今天的副市长),但是上林苑还是照建不误。另一个幕僚司马相如也劝诫汉武帝,说“家累千金,坐不垂堂”,意思是哪怕再有钱的人也不去拿自己的性命冒险。因此请汉武帝不要再亲自打猎,跟什么熊、野猪搏斗了。这一次,汉武帝似乎是听进去了。
【夜读资治通鉴73-皇帝的面子就是大臣的性命】
公元前133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因为这一年开始,西汉与匈奴的关系从过去的“友好邻邦”变成了敌我关系。当时,受山西商人聂壹影响,大行令王恢建议汉武帝放弃和亲政策,攻打匈奴;御史大夫韩安国认为匈奴地域广阔,汉军孤军深入难以取胜,主张和谈。最终,汉武帝接受了王恢的建议,决定攻打匈奴。西汉大军由主和派韩安国率领,名为护军将军,这是一个很奇怪的安排。按原计划,聂壹充当间谍,负责引诱匈奴大军深入马邑,然后王恢率军攻打匈奴的辎重部队。不料,诱敌深入的计谋被匈奴识破。王恢看到匈奴大军返回,觉得自己以三万人马无法对抗匈奴十万大军,于是无功而返。但是,汉武帝大怒,认为自己劳师动众,却一个匈奴人都没抓到,让自己很没有面子。即便太后求情,汉武帝也不松口,最终王恢被迫自杀。之后,和亲政策废止,匈奴时常骚扰汉朝,这成为汉武帝时的最大困局。
【夜读资治通鉴74-窦婴之死:不问是非,只问亲疏】
汉武帝时期,魏其侯窦婴与武安侯田蚡的权力之争是一个重要事件。汉武帝即位初期,窦婴担任丞相,田蚡只是给他端茶递水下跪的门人。后来,窦婴被窦太后撤职,田蚡地位上升,直到当了丞相。风水轮流转,过去的主仆关系一下子似乎颠倒过来了,这就很尴尬了。关键是,两人还有利益冲突。冲突起因于灌夫。田蚡升任丞相之后,窦婴门前冷落车马稀,而且很多门人都跑到田蚡那里去了,只有灌夫依然来看他,于是窦婴把灌夫当儿子看待。有一次在酒席上,灌夫借着酒气对田蚡出言不逊,窦婴当时就在场。田蚡命人将灌夫扣下,同时利用丞相的权力追查灌夫,向汉武帝告状,说灌夫家人在老家颍川横行霸道,应该判处死刑(弃市)。窦婴当然不满,为灌夫力争,同时揭露田蚡的丑事,田蚡反过来指责窦婴和灌夫诽谤朝廷。两个侯爷相互举报,谁对谁错呢?汉武帝也很头疼,于是他让他们俩在朝廷上当堂辩论,让大臣裁决。这分明是逼人站队,站错队可是杀头的。三个大臣中,都尉汲黯认为窦婴有理,御史大夫韩安国认为两边都有理,内史郑当时先认为窦婴有理,后来又不敢坚持,其他大臣默默无语。汉武帝气得大骂,说干脆连你们都杀了算了。王太后知道此事之后,气得吃不下饭,说“我活着的时候竟然有人作践我弟弟(田蚡),那我死了岂不任人宰割?”汉武帝没办法,按欺君之罪先后判处灌夫和窦婴死刑。窦婴死后几个月,田蚡因病去世。后来,淮南王叛变失败,汉武帝才听说田蚡曾经收受了淮南王的贿赂,当时就说了一句话狠话:“如果武安侯还活着的话,我要灭他全族!”一句话总结:两人相争,谁对谁错,不问是非,只看亲疏。亲疏一样,就看权力。
【夜读资治通鉴75-古代官员是真的能上能下】
很多人认为中国古代等级森严,其实古代官场流动性也不小,至少官员是真的能上能下,甚至囚徒也可以当丞相。例如西汉时期的韩安国。他起初靠智谋出名,后来违法被判刑,连县里的看守(狱吏)都来侮辱他。他当时就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这就是成语“死灰复燃”的出处。)没多久,他担任梁国内史(封国的几个最高级官员之一,另外几个是封国的丞相、太傅等)。后来,韩安国第二次因为犯法被罢官,赋闲在家。再后来,田蚡担任太尉,韩安国给他送钱,逐渐升为大司农。田蚡升任丞相后,他担任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共列“三公”)。田蚡死后,韩安国代理丞相,不料因为车祸摔伤了脚,汉武帝只好将其免职。等韩安国病好了,丞相的位置已经有人了,于是他就改任中尉。再后来,他在对匈奴作战时无功而返,遭汉武帝贬斥,最终郁郁而死。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