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按】2020年的这个春节,对于很多人、很多家庭来说,都是一次难熬的困境。面对疫情肆虐,除了谨慎和卫生,我们更需要达观的心态。在达观方面,我最佩服苏东坡。特与大家分享我去年此时写的一篇长篇读后感《顺境更要读东坡》。也许,此时此刻,题目改为《逆境更要读东坡》更加合适。——聂辉华 2020年1月26日于北京
《苏东坡传》读后感
一
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我最羡慕李白,最佩服苏东坡,最向往张居正。李白是诗仙,气质天成,浪漫无边;张居正是宰相,几乎以一人之力为明朝延续了50年的寿命(黄仁宇语)。与很多文坛领袖们几乎是一马平川的人生境遇不同,苏东坡(苏轼)命运多舛,三起三落,荣辱交加。对于苏东坡(公元1036-1101年)来说,如果从他25岁(1061年)担任凤翔判官开始计算他的仕途,那么在他36年的官宦生涯中,除去3年守孝,被贬谪到黄州、惠州和儋州等地的时间长达13年,占据实际官宦生涯的40%。想象一下,如果一年360当中我们有140天都处于倒霉期,或者一个星期中有三天处于倒霉期,那该是多么令人绝望的日子?
很多人非常欣赏苏东坡那些快意人生的佳句,例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却未必知道这些风流潇洒背后需要承受多少刻骨铭心的痛苦。真正的修炼,不是在风平浪静时闲庭信步,而是在逆境之中坚忍乐观。我们大多数人也许生活风平浪静,对于少数社会精英来说甚至是一马平川,很少遭受严重的挫折,总是顺境多逆境少。然而,越是处于顺境,越要阅读苏东坡。因为从顺境到逆境的人生,往往是断崖式的下跌,而且往往是不可逆转的,很少有人能够挺过去。但我们无法预知逆境何时到来,因此需要在顺境时就做好遭遇逆境时的各项准备。“居安思危”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奉劝各位朋友,无论你眼下处于顺境,还是困于逆境,都要学习苏东坡。
二
苏东坡之所以最令人佩服,是因为他在三个方面的杰出表现。第一,多才多艺。他绝对是一个天才,几乎是一个全才。著名当代文学家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英文题目就是《The Gay Genius》(这个天才的家伙)。他在原书序言中是这样概括苏东坡的一生的:“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在唐宋时期,优秀的诗人、词人层出不穷,可以说是灿若星河,但是诗词、散文、书法、绘画均独步天下者,可以说寥寥无几,更不必说这个天才的诗人还是一个美食家。他的诗朗朗上口,往往老少皆宜,而且带有深刻的哲理。例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他的词视野广阔,主题丰富,带领当时的宋词走出了青楼,走进了社会。他的散文既气势如虹,又行如流水。他的行书和楷书自成一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在绘画方面,他开创了墨竹和文人画的先河,成为中国南派画的始祖之一。更令人称绝的是,直到今天,他创造的菜品东坡羹、东坡肉(肘子)、东坡鱼脍炙人口,而且还有一家著名的餐馆叫“眉州东坡”。
三
第二,刚正不阿,为民请命。“疾风知劲草,动荡见忠臣”。在和平时期做一个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人是容易的,但是在波诡云谲的政治斗争中光明磊落、坚持己见、为民请命则需要付出巨大代价,不仅是丢官,有时甚至会丢命。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以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身份开始推行“新政”。林语堂本人可能是太偏爱苏东坡了,不仅认为王安石文学成就一般,而且认为王安石的“国家资本主义”新政简直是“天怒人怨”。按林语堂的说法,王安石变法从此开启了北宋此后几十年的党争,一派是以王安石为代表的“通变派”,另一派是以司马光为首的“流俗派”。很快,王安石就大刀阔斧地在政府各部门排除异己,尤其是是清理御史台。两年之内,被王安石以反对新政名义清除的御史达到了十四人。在王安石当政时期,反对派大部分被贬职、革职或流放。例如,前宰相韩琦被迫辞去河北安抚使职务,只保留大名府知府;前宰相富弼被降为博州太守,又因推行青苗贷款不力而被降为县太守;知制诰司马光自请外放,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现陕西省西安市);御史中丞吕晦被革职;知谏院范镇被迫辞职;原参知政事、太子少师欧阳修主动辞职。他倒没有把人整死,这一点不像后来的宰相章惇。不过,林语堂也承认,王安石在私德上无可指摘。他认为,拗相公王安石的悲剧在于,他自己并不任情放纵,也不贪污腐败,他也是迫不得已。但林语堂振聋发聩地指出,“凡有极权主义提出以来,不论古时或现代,基本上的呼声,都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历史上,多少政治上的罪恶都是假借‘人民’的名义而犯下的”。
新政开始时,苏东坡三十二岁,任职史馆,官职虽小,但他在文学界的地位开始冉冉上升,政治前途不可限量。他不仅没有阿谀奉承、顺杠上爬,反而敢于仗义执言,认为新政中的青苗法危害极大,会导致官府强行摊销贷款,犹如今天强摊政府公债。他三次上书神宗皇帝(包括著名的“上神宗皇帝万言书”),结果被王安石找了一个理由(在乡试考题中讽刺新政)将其罢职,本应贬职为某县通判,但神宗皇帝坚持将其改任杭州通判(相当于主管监察事务的副知州)。这是苏东坡第一次被贬。尽管被贬,他依然诗情大发,并且巧妙地诗词中针砭时弊,批评新政,这给他带来了持续的灾祸。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他被调任湖州太守,按例上表谢恩。但是,在谢恩表中他提到了“难以追陪新进”一句,结果被御史认为是讽刺推行新政的人,遭到御史台弹劾。之后,与他作对的御史中丞李定从他的诗词中找到了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包括讽刺新政、毁谤朝廷、对皇帝不忠等严重的罪名,要求将其斩首,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看来,中国人搞文字狱是有悠久传统的,跟当代的“极左”思潮在手段上是类似的,主要就是“因言获罪”。苏东坡被迫为自己涉案的100多首诗词做出解释,最终还是牵涉到39人受罪,其中三人被撤职、流放和降职,司马光、范镇和苏东坡的18个朋友均被罚红铜二十斤。苏东坡被捕入狱四个多月,最后在旧年除夕出狱,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黄州区)团练副使,相当于县武装部副部长。
北宋从1069年王安石变法到1101年苏东坡逝世,三十年里换了神宗、哲宗、徽宗三个皇帝,中间还有三个有影响力的太后。每一次最高权力转移,都是一次“新党”和“旧党”的权力轮换,就象翻烧饼一样,而苏东坡的命运也象烧饼一样忽上忽下,在生死之间轮回。神宗推行新政,宋东坡作为反对派被贬职,在他入狱受审时仁宗的皇后、神宗的祖母救了他的命;哲宗幼年即位,英宗的皇后、哲宗的祖母高太后摄政,他从贬职变为重用,一度担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和礼部尚书,后主动外放担任定州太守;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再度重用新党,他二度被贬,从定州太守被流放到广东大庾岭以南(岭南)的英州太守,途中圣旨又将其贬为惠州司马,刚到九江时圣旨又将其降低官阶,最后又将其贬为昌化军(今海南儋州中和镇)安置;徽宗继位后,太后摄政(神宗的皇后),旧党受重用,苏东坡被召回重用,先后担任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0年)朝廷大赦,苏轼再任朝奉郎,第二年于北归途中在常州逝世,享年64岁。难能可贵的是,苏东坡不仅在逆境时仗义执言,抨击时弊,而且在顺境时光明磊落,不对政敌打击报复。而且,他绝不“因人废政”,在高太后摄政后,司马光任宰相,将新政完全推倒。但是他反而要求保留新政中有价值的“募役法”(类似于雇佣兵制度),为此与司马光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司马光去世后,苏东坡如果看重权力,以他当时的声望,宰相之位唾手可得。但他居然再次请求外放,担任杭州太守,决心以实干家的面目回应朝廷非议。
四
第三,豁达乐观。这恐怕是人们最钦佩的苏东坡精神了。他生来直抒胸臆,面对不平如同吃了苍蝇,不吐不快,尽管为此付出了几乎是生命的代价。苏东坡在仕途上三起三落,但即便身处逆境,他也能乐观开朗,怡然自足,绝不怨天尤人,绝不满腹牢骚。在湖州担任太守时,面对京城赶来的逮捕判官,全家人抱头痛哭,他居然还能吟诵一首打油诗来开玩笑,其中有句“今日捉将宫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在《自题金山画像》中,他自认为“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地方正是他受到贬谪的地方,然而他不仅在这三个地方写出了人生最重要的诗词篇章,而且在当地自力更生,同时以务实的态度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活水平。例如,贬谪黄州第二年,他写下了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里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豪情满怀的绝句;第三年,他写下了“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他在黄州开辟了一处农场,在东坡上的田地里耕种,因此自号“东坡居士”。他不仅自力更生养活自己,还利用当地的食材发明了“东坡肉”、“东坡羹”等美食。他向武昌太守求助,在当地设立救儿会,力图改变当地溺死初生婴儿的野蛮风俗。贬谪惠州时,他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这样脍炙人口的名句。他仍然在当地自建楼房,可惜两个月后又被迫迁移。他写信给临近的广州太守,建议他模仿自己在杭州时建立的公立医院。贬谪儋州时,他已经62岁了,生死未卜。因为在当时,当地瘴气和疟疾遍布,加上食物和药材短缺,发配岭南就是最严重的流放(穿过大庾岭北归时,苏东坡的六个仆人死于瘟疫),而发配海南基本上跟判死刑没有区别。他写下了“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被酒独醒》)这样绝处寻乐的佳句,并继续撰写《易传》《书传》《论语说》三部经学著作。他教当地人打水井和采草药。总之,苏东坡到了哪里,就在哪里安定下来,就把诗歌带到哪里,就把快乐带到哪里,就把善行带到哪里。一个人在逆境之中还能救助他人,这是一种怎样高尚而坚强的人格?
苏东坡不是每时每刻都充满乐观,他有时也非常消极。牵涉“乌台诗案”时,在从湖州押送首都(开封)的路上,苏东坡曾想跳水自尽,但最终觉得不能丢下亲人朋友不顾。很多人知道他在中秋节作的《水调歌头》,充满空灵和飘逸,但是不知道他在中秋节也写过悲凉的诗句。贬谪黄州的第一个中秋节,他写了一首《西江月》,第一句就是“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何等凄惨!可见,伟人并非时刻都是伟人,伟人需要常人衬托方能显其高大。
五
显然,我们不可能在诗词书画方面比肩苏东坡,更不可能成为苏东坡那样的全才。幸运的是,我们不必如此。那么,我们能不能成为苏东坡那样豁达乐观的人?我的回答是,可以,但是需要德才兼备。苏东坡身处逆境仍然乐观开朗,这固然跟他强大的意志有关系,但意志不是空洞的,也不是独立的,而是跟德才紧密相关。想想看,如果一个人在官场失势,贬谪偏远地区,如果不是因为他具有杰出的才华以及高尚的品德,哪里会有地方长官冒着丢失官帽的风险对他施以援手?不管是在黄州、惠州还是儋州,当地的太守都仰慕其才华与人品,而成为其亲密朋友,他们为苏东坡提供官舍,隔三差五请他吃饭,而且还派自己的厨子上门给他做饭。其中雷州太守、儋州太守因此而被罢官。
苏东坡排遣烦恼的主要办法,第一是与朋友喝酒聊天,或者游山玩水;第二是创作诗词文章,以成就安慰自我;第三才是与群众打成一片,与民同乐。因此,如果一个人有才无德,那么在逆境之中将没有朋友,而一个没有朋友的人不可能在逆境时能够怡然自得、心情开朗。如果一个人有德无才,无法建功立业,也就不可能有很高的道德声望,同样会失道寡助。唯有德才兼备,外有朋友相助,内有才华支撑,方能在逆境之中坚韧不拔。当然,钱财也很重要。但是,逆境之中能够保全钱财的文人,又有几个?千金散尽不复来,唯有文章留其名。
六
为了写一本《苏东坡传》,作者林语堂参考了123本(篇)文献,并一一列举在书的末尾。可见,林语堂实在是下了硬功夫。如果没有扎实的文学功底,没有细致入微的文献考据或者实地调查,绝对不可能将苏东坡的人生起伏、北宋的党争格局、苏杭的风土人情写得如此栩栩如生,仿佛身临其境。这一点,我觉得特别值得中国学者,尤其是年轻的经济学者学习。现在很多年轻人写经济学论文,不过是拿了一堆数据跑一堆回归,然后挑几个显著的结果,编成一个自己也不信的故事四处兜售,既不用实地调研,也不用查阅浩繁的文献,但是这样的研究究竟对社会有什么价值呢?
钦佩归钦佩,我也必须怀疑,林语堂的传记有着明显的偏见或立场。大凡研究一个人,就容易喜欢一个人,以至于讨厌对立面的人。林语堂作为传记作者,似乎并未跳出这一窠臼。第一,林语堂对王安石的评价过于刻薄。首先,在本书中,他几乎没有正面承认过王安石重要的文学成就,反而花了一页纸的篇幅对他的词源学大为讽刺。可是,别忘了,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上是属于和苏东坡同一个档次的天才。其次,对王安石变法持完全的否定态度,这个立场跟司马光一样。但至少连苏东坡都认为,募役法应该予以肯定。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在《王安石传》(即《王荆公》)中对变法持完全的肯定态度,认为变法实际上大部分都成功了。诚然,梁启超作为“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高度同情历史上的变法者,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因为自己推崇变法就将变法之人和变法全盘肯定,却也不是公允持正的立场。第二,对新党人士的评价过于苛刻。例如对待宰相章惇,完全是负面评价。实际上,章惇性格豪爽,从不为自己家族谋求私利,敢于反对轻浮的赵佶(宋徽宗)继位,一定程度上说明他刚正不阿。此外,林语堂似乎夸大了王安石对反对派的打击。例如,司马光从门下省任职知制诰,这是很高的位置,一般是宰相的预备队,并非遭遇贬职。苏东坡第一次贬职,从奏院监官转任某县通判(后由皇帝改授杭州通判),并非严重的处罚。现在不清楚当时两个职务的品级,但我相信相差不大。第三,对传主的评价不够全面。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纵使苏东坡天纵英才,也有缺点,甚至也有失误,但是全书对此完全不提,也使后人无法从苏东坡身上吸取教训。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