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夜读资治通鉴41-要想人尽其才,老板首先得是帅才】
 
不管是战国时期还是秦朝末年,群雄纷争,一拼财力,二拼人力,而最重要的人力就是高级人才,尤其是高级将领和谋士。因此,我特别留意诸侯君王如何发掘和使用人才。这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是充满风险的事情,因为一旦用人不当,可能就国破家亡。这里说一个刘邦重用陈平的故事。刘邦手下将领周勃、灌婴对刘邦说:陈平虽然长得很帅(“美如冠玉”),但是人品很差。在家里时就勾引自己的嫂子(“盗嫂”),出来做事又不忠诚,先在魏国服务,然后去楚国服务,现在又跑到我们汉国来,而且他还在军中受贿(“受金”)。刘邦有点怀疑,就询问魏无知。魏无知说:“我给你推荐奇谋之士,只考虑他的计策是否有利于国家。至于盗嫂、受金,这算什么事呢?尾生、孝己这样的人品行高尚,但是没法帮你打胜仗啊。”刘邦于是召见陈平,问他为什么老是“跳槽”?陈平回答:“我先给魏王服务,但魏王不听我的,于是我又给项羽服务,但项羽又不信任我,只信任自己亲戚。我听说您善于用人,就来投奔大王您了。如果我献的计策没有用,我收的那些钱还在,你就让我回家养老吧。”刘邦被说服了,任命陈平为护军都尉。后来,陈平多次提出奇计妙策,成为汉朝开国元勋,并且死后被封侯。人才其实就跟菜刀一样,有本事的人才能用好,没本事的人不仅不识货,而且搞不好还把自己给伤了。因此,人尽其才的前提是,用人的老板或上司自己首先要是帅才,否则就会出现“武大郎开店”的悲剧。
 
【夜读资治通鉴42-同样的计策,不同的效果】
 
楚汉争霸时,谋士郦食其向刘邦献计:“秦国侵伐诸侯,失去天下人心。陛下如果重新封立六国,必然得到天下诸侯和列国百姓的拥戴,到时人心归附,称霸天下,楚国不服都不行了。”刘邦觉得这是一个好主意,立即准备为六国刻制印玺。正巧谋士张良从外面回来了,听说此事之后立即否决了这个“馊主意”,认为这无异于自断手足。于是,刘邦立即下令销毁六国印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发表了如下评论。(东汉思想家)荀悦认为,一个好的计策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形,就是利益大小;二是势,就是时机;三是情,就是真诚和忠心。当初谋士张耳、陈馀建议陈胜缓称王,复兴六国诸侯,是因为秦国是六国的仇敌,这样做有利于增强自己的力量。楚汉争霸之时,楚国并非六国诸侯的仇敌,此时分封六国就等于削弱自己、壮大敌人。因此,同样是分封六国的计策,情势不同,效果迥异。最后,司马光总结:权不可预设,变不可先图;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设策之机也。我认为,司马光总结的经验,完全适合于中国那些研究政策和提供政策咨询的学者,对国家高端智库更是非常契合。
 
【夜读资治通鉴43-文臣跟武将PK】
 
一个有为的君王离不开一批好的文臣和武将,犹如一个人必须有左膀右臂。即便位列“三公”(司马、司徒、司空;太师、太傅、太保),君王之下的最高位置也只有一个,这就导致文臣和武将的权力争夺注定是一场零和博弈,有你没我。文臣在业务上主内,他们的杀手锏是嘴巴,他们可以通过向君王进谗言来离间君王和武将的关系,从而置武将于死地。例如,战国时韩、魏两国为了阻止秦国大将白起的攻势,请苏秦的弟弟苏代游说秦国丞相范睢,用的计策就是离间范睢和白起的关系,最终范睢设计逼白起自杀。武将在业务上主外,他们的杀手锏是军队,而且“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君王都有所忌惮。例如,楚汉争霸时,谋士郦食其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齐国归顺刘邦的汉国,等于一夜之间收服70座城池。大将韩信嫉妒其才能,毕竟自己征战多年才打下50多座城池。于是,韩信率军攻打齐国,让齐王感觉被骗了,残忍地杀害了郦食其(“烹之”),然后投靠楚国去了。对于国家而言,将相和是福音,但是将相不和恐怕才是常态。除了高层权力不可分割、零和博弈之外,文臣武将难以和睦相处的另一个原因是,文臣在和平时期可以靠政绩上位,而武将只有打仗才能建功立业,这就注定了两类人在国家发展战略上容易产生冲突。因此,在和平时期,现代国家的内阁成员中,武将一般占极少数,甚至象美国这样的国家,国防部长一般都是文职官员出任,就是为了避免“穷兵黩武”的战略导向。在一个公司里,主内的CFO和主外的销售总监容易产生零和博弈;在一个事业单位里,主内的行政领导和主外的业务领导容易产生零和博弈;甚至在一个家庭里,主内的女主人和主外的男主人一样会产生矛盾。
 
【夜读资治通鉴44-刘邦是如何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
 
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在洛阳称帝,建立汉朝。在一次庆功会上,刘邦问大家:“今天你们都给我实话实说,我为什么能得天下?项羽为什么失去天下?”底下有两个大臣说:您打天下是为了天下人的利益,项羽不是,他还害死有功的人,怀疑有能力的人。刘邦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论谋略,我不如张良;论后勤管理,我不如萧何;论带兵打仗,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杰能被我用,这就是我得到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个范增却不懂得使用,所以被我打败了。”简单地说,刘邦自己虽然没啥本事,但他最大的本事是识人、用人,我觉得还要加一句“控人”。能识人算是伯乐,但当不了大王;能用人算是领导,但如果被用的人本事超过了自己却无法控制,那么就会反受其害。刘邦虽然讲了自己善于用人,但是却不可能透露自己控人的奥秘,这是因为背后有很多见不得光的事情。就以韩信为例吧。韩信原来是在项羽手下带兵,后来才投奔刘邦了。刘邦对他并不十分信任,但他知道韩信看重名利,就通过公开拜为大将、封为相国、册封齐王和楚王等方式给足韩信面子。之后,有人告发韩信有谋反之心,刘邦设计捉拿了韩信,将其软禁,从楚王将为淮阴侯。因此,当老板的,为了自己的根本利益,光是识人、用人是不够的,还需要会控人。当下属的,也别太把老板的赏识当回事,毕竟大家都有自己的利益。世界上最不可靠的友谊之一,就是上司和下属的友谊。
 
【夜读资治通鉴45-项羽为什么打不过刘邦?】
 
项羽带兵四十万人,号称百万;刘邦只有十万人,号称二十万。因此,公元前206年,即便刘邦率先攻占秦朝首都咸阳,依然要让给项羽。项羽以西楚霸王的名分分封天下群雄,刘邦被“发配”到偏僻的四川去当一个汉王。两者实力相差悬殊,但为什么刘邦反而称帝项羽却自杀了呢?前面我们分析了刘邦成功的经验,其实反过来就是项羽失败的教训。韩信先在项羽手下干过,他对项羽的总结非常到位:第一,项羽不善于用人,是匹夫之勇(刘邦善于用人)。项羽自己勇猛无双(多次想跟刘邦单挑以定天下),但不善于任用将才。第二,项羽没有城府,经常发妇人之仁(刘邦心狠手辣,为了争王连老父亲的命都可以不要了)。项羽对士兵非常疼爱,看到士兵病了,自己会流泪并将饭食分给病人吃,但却舍不得给有功的部下奖励。奖励的印章都刻好了,一直拽在手里,直到磨去了棱角。第三,不懂得利用地形。项羽称王时放弃地形险要的关中,而选择安逸的老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作为首都(刘邦占据巴蜀,掌控关中)。第四,背信弃义,失去民心。项羽称霸本来就违背了当初“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而且将义帝(楚怀王)放逐南方并杀害,引起天下公愤(刘邦借口给义帝发丧,号召天下反楚)。第五,项羽太要面子,爱慕虚荣,这一点韩信没有提及。项羽毕竟出身贵族,自尊心太强,不然东渡乌江,杀回江东,还有几十万人可以东山再起(刘邦出身农村,无需顾及颜面,做事更没底线)。
 
以上内容来自今日头条签约作者聂辉华教授,账号“人大聂辉华”。
话题:



0

推荐

聂辉华

聂辉华

619篇文章 19天前更新

江西省崇仁县人氏,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系博士后。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科研处副处长。 聂辉华官方网站:白鲨在线(www.niehuihua.com);E-mail:niehuihua@vip.163.com;微信公众号聂氏政经评论(ruc_nie)。 【媒体转载本人博客文章,必须获得本人授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