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编者荐语:
 
我指导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几乎都是90后,我觉得他们确实比我当年活得更累。感谢GQ情感研究所对我的专访和转载许可。——聂辉华
 
何为良好生活?哲学家陈嘉映在他的同名书中抛出了这个朴实又值得深思的命题。
 
作为一名没有受过哲学训练的95后编辑,我的回答不能说代表了所有人,但也有一定的普适性——有工作、有社交、有一笔 f**k you money。总结起来,就是有底(金)气(钱)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但显然,结婚生子暂时不在考虑范围中。
 
前不久,三胎新政出炉引发了不少讨论,其中有很多年轻人表达了对婚育的忧虑。在996、内卷、鸡娃的夹击下,组建家庭对于很多90后都是天方夜谭。
 
为了解更多真实的心声,我们采访了身边的一些90、95、00后朋友,发现他们想生或不想生的理由,并不只跟钱和精力有关。
 
GQLove 你将来打算要孩子吗?为什么?
 
 
采访完后我们发现,大部分受访者暂不考虑生育的原因,是无法保证孩子良好的生活条件,而不是单纯怕生孩子阻碍个人发展。
 
作为独生一代,90后确实负担着不小的压力——上有老下有小,还无人分担。所以,独生子女真的是最累的一代吗?当大部分人都不生孩子,社会会有哪些变化?
 
以三胎新政为契机,我们找到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聂辉华(哈佛大学经济学系博士后、《一切皆契约:真实世界中的博弈与决策》作者),和他聊了聊年轻人恐婚恐育背后的压力与担忧,以及改善这一局面的可能性。
 
GQLove 聂教授好,作为一名经济学者,您怎么看待年轻人普遍晚婚晚育的状况?
 
NHH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读。第一个痛点,是生活成本。首先,一线城市的房价太高了。如果要生孩子还得买间大点的房,我听说在人民大学周围的房子都已经1平10万以上了,那买个100平就是1000万以上,很少有人能买得起。
 
北京的中产阶级一年给孩子的辅导费普遍需要花个3~5万,多生一个那每年就多花好几万,还有各种生活开支,孩子越大,钱花起来更是无底洞。
 
第二个痛点,是职场成本。拿经常被议论的“35岁大厂中年人”来说,如果女性在这个时候怀孕生子去了,至少有一两年的精力得分给育儿,当她们重返职场的时候很可能就拼不过20几岁的小姑娘小伙子。
 
而且退一步讲,996本来就将年轻人的时间和精力压榨得所剩无几,很多人分不出时间给性生活。就算有,因为工作压力太大,一些负面的心理因素也可能导致很难怀上孩子。
 
第三个痛点,是养老成本。现在的婚育适龄人群很多是独生一代,他们还需要赡养父母,养老叠加工作叠加生育,压力的确非常大。
 
GQLove 就像您刚才提到的,在要孩子这件事上,女性的职场成本非常高,如果要保障她们的权益,需要什么配套政策?
 
NHH 企业需要一些补贴和帮助。老实说,有时候企业也冤,如果刚招来一位女性,她就去生孩子,产假一休大半年过去了,这个岗位总不能一直空着吧?
 
我们都希望能消除就业歧视,但如果只鼓励生育,而不帮补企业的话,女性在职场上会一直处于弱势地位。
 
GQLove 性别意识的增强也算是社会变好的一种迹象,那么生育率下降是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NHH 这两者间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女性的自我意识更强,她们自然会选择将精力分配给一些自我实现的东西上,可能是工作,可能是育儿,也可能是一些别的兴趣爱好。想要鼓励生育,就需要更多生育友好的政策,让生育不阻碍她们的个人发展。
 
从世界经验来看,很多发达国家的确都面临着人口老化的难题,比如邻国日本和韩国。东亚国家普遍较保守,目前不太愿意大规模接纳移民来保持人口蓄水池的活力。而美国在这方面就比较开放,他们接受移民,所以是发达国家中为数不多的人口有活力的国家。
 
GQLove 虽然我们对人口老龄化的危害都略知一二,但您能具体讲解一下有哪些潜在问题吗?
 
NHH 最明显的问题是没有劳动力了,人力服务成本会大大提升,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国家理发特别贵。
 
另外,社会整体缺乏创新,年轻人毕竟还是思维活跃,更能吸收新鲜事物的一群人。当人口结构老化,年轻一辈很容易丧失活力,因为大部分资源和权力掌握在老一辈人手里,这会加剧等级社会的形成。
 
当年轻人对打破阶层固化失去信心,他们就会越来越丧,对生活与工作提不起兴趣,整个社会会逐渐陷进一种消沉的氛围。像日本,就出现了低欲望社会,而韩国就有所谓的“三抛世代”(指抛弃恋爱、结婚、生育的群体)。
 
GQLove 就您的观察,最近中国年轻人中有出现类似日本、韩国社会的低欲望现象吗?
 
NHH 的确是有一点苗头,比如打工人和躺平,都是年轻人的反抗方式。
 
就拿这两年的“躺平”来说吧,它有三种情况,一种是自嘲,一边说躺一边努力工作;第二种是真的不奋斗也不眼红升官发财,只做最基本的事;第三种是更极端的拒绝工作、拒绝社交,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比如日本的“蛰居族”。
 
第三种“躺平”人群是比较绝望的,因为社会给予不了他们任何良好生活的希望或机会,他们会愈发封闭。当这类人越多,社会越需要急迫的改变。
 
GQLove 比如哪些改变呢?
 
NHH 竞争透明、规则公平。如果社会上的竞争都很透明,那么人们就不需要去做规则外的事,像内卷、酒桌文化这些消耗年轻人身心的事会少很多。
 
现在的局面是,我们缺新的劳动力,很多企业找不到匹配的人才,但大企业里的内卷又很严重。这其实不是人口结构问题,是错配,属于信息不对称,这种资源错配会造成重大的浪费。
 
比如说高中生填大学志愿,他们不清楚除了金融和计算机外还有哪些行业是有潜力的,毕了业后很可能都涌去互联网大厂,因为只有大厂会不断上新闻。
 
我最近很强调“信息公平”,对于一些生于底层的人来说,金钱上的匮乏只是一方面,信息上的匮乏影响也很大。比如城里的中产家庭父母们会有更多信息渠道,他们知道哪家学校好,哪家企业有前景,但一些生活在农村的人,没有帮助的话,也许一辈子都无法接触这些资源。
 
GQLove 生育限制的放开,会在城市之间形成生育率的分化吗?毕竟大城市的育儿成本,会远高于二三线城市。
 
NHH 会的,像北京、上海的人口流入会逐步减少。据我所知,浙江、江苏那边的一些县城的房价都在涨,这就说明越来越多人愿意去二三四线城市生活了。
 
GQLove 北京、上海的生育率已经降到人类有史以来最低的0.7,未来大城市会成为年轻人收割机吗?老了的人只能卷铺盖离开,二三线的年轻人不断进来再离开?
 
NHH 对啊,如果一座城市想保持一个活力的蓄水池,就会不断地把年轻人吸进来再把年长的人赶走,但这很残酷,等于说让年轻人把青春的身体奉献给大城市,但不给稳定的养老保障。
 
当一线城市的流动变快,长远来看是不大好的,因为很多行业都需要积淀。另一方面,这对别的地区也不公平。打个比方,一个人在东北受的教育,长大去深圳打拼了十多年,结果还是买不起那边的房,就回东北养老了。东北就很冤,等于说把最优秀的劳动力送了出去,回过头来却还要承担他们的养老。
 
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给予年轻人更宽松的福利和公共服务,不管他们人在哪里。
 
GQLove 就像我们刚才聊到的,包括高房价、难落户、职场内卷等等问题,这代年轻人普遍对组建家庭感到焦虑,我很好奇,您这一代对家庭的想象是怎样的?
 
NHH 我们这一代相对更传统,对于组建家庭的执念比较强,认为这是一种职责。像我以前跟我妈聊天说,我不生孩子可以吗,她说你不生孩子结婚干吗?我说那我可以不结婚,我妈就说那我生你干吗?
 
某种程度上来说,所谓“养儿防老”是一种代际的隐形契约。父母养育你,期待将来你会有所回报,给他们养老、抱孙,这就是一种“契约”。即便这个词听上去可能很冷漠,但人与人的关系都存在契约的部分,这点我在新书《一切皆契约》里有谈到。
 
而到了现在,有一些社会制度能代替老一辈人给年轻人提供保障,这就导致某些传统家庭观念开始改变。所以80、90甚至是00后的自我意识普遍比60、70后更强,他们强调自我实现。
 
GQLove 网上有一种论调,是说这代独生子女夹在养老和多胎育儿的结构性压力之中——上有老,下有三小,自己却没有兄弟姐妹能分担——所以这代独生子女会是最累的一代吗?
 
NHH 哈哈,从经济负担上看确实是比较辛苦,但另一方面,你们也卸下了不少心理负担。我们那会儿,因为国家还在发展中,没有现在强大,大家的家国情怀都比较重,都希望为国家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如果是家中老大,接替父母养家几乎是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
 
今天的中国比几十年前真的富足了很多,大家的思想也更开放,对单身主义或者不婚人群的接纳度比过去高了不少。加上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熟悉新鲜事物的年轻人比老人们拥有了更多话语权,大家也不会被一些传统观念所束缚了。
 
GQLove 最后,我想问您一个悲观点的问题,如今好多国家都面临着生育率下降的难题,人类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绝后吗?
 
NHH 推荐你去看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人们有自私的一面,他们在乎自己的幸福和利益,但这其中也包括了一定的利他主义。也就是说,大部分人还是希望自己的后代也过得快乐,自己的种族、文明能延续下去,他们并不是狭隘的利己主义者。
 
人类归根结底是社会动物,一定会在乎自己的群体,以及群体的良好发展。所以整体而言,我没有丧失希望。
 
生或不生,问题好像无解。但无论是为了在浩瀚的宇宙中延续人类文明,还是见证一个生命的成长,以获得人生新体验,养育后代的意义,都包含着对「美好」的向往。
 
发出这篇访谈后,工作终于告一段落。带着对婚育的新思考,编辑合上电脑,对着沙发旁的猫猫说:
 
“妈妈养你真的太不容易了!”
 
策划:GQ情感研究所
 
编辑、撰文:林蓝
 
采访:Lee、林蓝
 
插画:一亖丗亖一
 
视觉:aube
话题:



0

推荐

聂辉华

聂辉华

606篇文章 78天前更新

江西省崇仁县人氏,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系博士后。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科研处副处长。 聂辉华官方网站:白鲨在线(www.niehuihua.com);E-mail:niehuihua@vip.163.com;微信公众号聂氏政经评论(ruc_nie)。 【媒体转载本人博客文章,必须获得本人授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