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按】本文根据聂辉华教授2017年9月在中国人民大学2017级博士生迎新大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写给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学生,希望他们早日实现鸿鹄之志!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追求一流水平的博士生不是优秀的博士生。从诺贝尔科学奖以及经济学奖的获奖者来看,30岁左右是一个人创新能力最强的时期,很多重大理论的起点或突破点通常是在这个年龄阶段实现的。因此,追求科学梦想的博士生应该努力拼搏,力争一流水平,将来在科研上做出一流贡献。那么,什么是一流的博士生?如何成为一名一流的博士生?我想以经济学专业为例,根据我的个人观察和理解,谈一点看法,希望对潜在的、现在的经济学博士生以及刚毕业的经济学博士有所启迪。
 
一、什么是一流的经济学博士生?
 
讨论问题要有的放矢,就必须树立一个标杆。什么是一流的经济学博士生?为了避免争执,我们最好是从结果或绩效来定义。我认为,在当前的情形下,一个中国內地高校或科研院所培养的博士生如果能同时实现以下三个目标就可以称为“一流的经济学博士生”,不妨称之为“三阶段标准”。
 
第一阶段,在读书期间,学习成绩优秀,并且以主要作者身份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和《管理世界》这五大国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了2篇以上的经济学论文,或者在高水平SSCI期刊上发表了1篇以上的经济学论文。高水平SSCI期刊包括很多大学制定的B类以上经济学期刊,例如China Economic Review(中国经济评论)和Economics Letters(经济学快报)。
 
第二阶段,毕业之际,在国内外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获得了正式的科研职位。国内著名大学包括所有985工程、211工程大学,著名科研机构包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国家级科研机构。正式职位不含博士后、研究员岗位。
 
第三阶段,博士毕业后5-10年内,在国际一流经济学期刊上发表了论文,并获得了国家级人才称号或荣誉。国际一流经济学期刊包括A类以上的SSCI期刊,例如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国际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公共经济学杂志》),当然也包括了国际经济学顶尖期刊Top 5: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美国经济学评论》)、Econometrica(《计量经济学》)、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政治经济学杂志》)、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经济学季刊》)、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经济研究评论》)。目前,国家级人才称号主要包括学术江湖传说中的“八顶铁帽子”,其中“四大铁帽子”是院士、中组部千人计划专家(简称“千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长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杰青”),其中“四小铁帽子”是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专家(“青千”)、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青尖”)、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青长”)和国家自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优青”)。(为什么大学教师要“功利”地发表A刊论文和进入人才项目?因为在现行体制下,普遍地提高所有大学教师的工资是不可能的,而进入人才项目则是增量改革方向,这是次优方案。)
 
如果一个博士生只是在校期间在国内顶级期刊上发表了1篇论文,那可能是运气,也可能是沾了合作者的光。现在一个著名博士生导师带一个学生发一篇《经济研究》论文的情况并不少见。但是,如果能够发表2篇,这很可能表明这个博士生研究水平很强。据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说过,人一辈子至少要发表两篇重要论文,第一篇要一鸣惊人,第二篇证明这不是运气!如果一个博士生虽然在校期间发表了顶级期刊论文,但是却没有在一流的大学或科研机构找到科研职位,要么说明这个博士生兴趣不在于科研,这就不属于我们讨论的范围,要么说明这个博士生独立科研能力不够强,或者科研潜力不大。进一步,如果一个博士生在校期间发表记录不错,也在著名科研机构找到了职位,但是在毕业5年之后还没有继续发表一流论文,说明此人要么缺乏研究后劲,要么缺乏独立研究能力。
 
二、如何成为一流的经济学博士生?
 
(一)读书期间
 
第一,立志高远,瞄准国际前沿重大问题。要想成为一流的博士生,博士论文选题就要瞄准国际前沿问题和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体现了新的经济学方法的进展,或者现有理论陷入的困境,又或者是对现实政治经济具有巨大影响的难题。简单地说,所谓前沿重大问题就是很多学者都关心的问题,或者说会对未来研究产生重要影响的问题。“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问题找对了,不管研究结果是否有重大价值,都会引起学界同行关注。反之,如果问题不重要,即便结果做得很漂亮,恐怕也不会有多少人关注。一句话,选题比什么都重要。[注1] 从哪里找前沿的选题?除了关注学术界最新的工作论文(working paper),另一个重要途径是看世界一流大学经济系的博士毕业论文。象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大学,想去学术界求职的经济学博士生都会在本系的个人主页上贴出自己找工作的论文(Job Market Paper)。
 
第二,多方学习,不仅向导师学习,还要向所有本领域的专家学习。由于体制原因和历史原因,中国內地的大部分经济学院系还不能开设国际一流水平的经济学系列课程,因此本土经济学博士的训练是不太完整的。我本人就是一个例子。博士毕业之前,博弈论、计量经济学、经济史等核心课程都没学过,全靠毕业前后自学。现在课程设置改善了很多,但是课程水平可能还达不到一流大学的水准。因此,博士生要利用一切机会向相关学者学习请教。博士生不应被视为博士生导师的私有财产。为什么武功一般的江南七怪教出来的郭靖打败了天下武功第一的王重阳教出来的全真七子?因为前者是一个导师组,后者是一个导师!我自己在人大读博士生期间(2003-2006年),多次通过email向伯克利加州大学的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和哈佛大学的哈特(Oliver Hart)教授请教不完全契约理论的问题,他们先后于2009年和2016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当然,这肯定跟我不断地给他们写信没有关系!
 
第三,掌握先进的分析方法。博士生最大的优势就是年轻,学习前沿的技术比较快。因此,要利用这个最大的优势,多学一些前沿的、复杂的或者常用的技术工具。例如,微观经济学领域的博士生都应该掌握博弈论和微观计量经济学工具,在微观计量经济学领域又必须掌握诸如DID(双重差分)、PSM(倾向得分匹配)、RD(断点回归)和GMM(广义矩估计)等回归方法。我自己还要求学生掌握爬虫(python)、机器学习等先进方法。不少人认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Ronald Coase)获得诺奖的两篇主要论文《企业的本质》和《社会成本问题》,几乎没有任何数学,可见只要有思想就够了。对此我想说两点:第一,科斯一辈子写了70多篇学术论文,绝对不止这2篇;第二,诺奖得主都是天才,但是模仿天才的人都是蠢才。经济学之所以是科学,就是因为不断地使用和创新了科学的分析工具。作为一个博士生,千万不要迷信这种模式:高深的思想+简单的技术。
 
第四,适度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了解学术界前沿问题,并认识未来的合作者或竞争伙伴。前沿的学术研究除了体现在未发表的工作论文中,也体现在各类高水平的学术会议上。因此,博士生以及毕业后的经济学者要了解学术前沿,每年应该参加一些重要的国内外学术会议。比较重要的学术会议有:美国经济学会(AEA)年会、英国皇家经济学会(RES)年会、世界计量经济学会大会和中国年会、中国留美经济学会(CES)年会,国内的中国经济学年会、中国青年经济学家联谊会、中国组织经济学研讨会等。一个本领域的优秀青年学者,如果不是你的合作伙伴,就是你未来的竞争者。因此,要多跟优秀的人交流合作。
 
第五,争取出国交流,到世界一流大学进修半年以上,并与导师合作撰写论文。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支持下,现在国内很多大学的博士生都能参加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到国外一流大学去学习。如果一个博士生毕业后想去大学或科研机构,没有海外交流经历将越来越没有优势。某种程度上,海外交流经历和《经济研究》论文一样重要了。但是要记住,一旦有机会出国,要真的去学习,要跟导师一起讨论论文。一些博士生或访问学者在国外时把大量时间用于游山玩水,而不是把大量时间用于刻苦学习,这会败坏中国留学生的声誉,会导致以后的博士生或青年教师难以申请到海外进修机会。我希望这种负外部性越来越少。
 
第六,广泛涉猎相关领域的文献,并做好详细的读书笔记。博士生精力充沛,应该博闻强记,为一生的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博士生,除了本领域的前沿文献,其它领域的前沿文献也应有所涉猎。因为经济学的很多方法都是相通的,说不定将来就能用得着。俗话说,技多不压身。另外,读论文时要在电脑里专门建一个文档做读书笔记,并且每次都要注明关键文献的详细出处。这样有两个好处:首先,以后写论文做文献综述时可以节约时间,将来授课时也可以直接使用这些笔记;其次,累积这些文献索引就可以建立一个自己的索引库,以后提供参考文献时就不必再找。
 
第七,适度参与导师的课题,学会撰写课题申请书,了解学术团队的运作。在所有的社会科学里,经济学最靠近自然科学,因此需要做调研、做实验、收集和处理数据,这些都需要花钱。而资金的主要来源就是各种纵向和横向课题(或项目)。我本人坚持认为,是否有课题不是学术水平的标志,而只是学术研究的条件之一。因此,尽管不愿意申请课题,更不愿意报销课题,但还是需要课题提供资助。博士生即将独立从事研究,因此最好是在读博期间跟着导师学会如何写课题书、如何申请课题以及如何进行课题组管理。一个导师及其学生组成的课题组其实就是一个团队,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微型单位。博士生不仅要学会学习、研究,也要逐步学习如何从事科研管理。
 
第八,找到一两个稳定的合作者,TA可能是你一生最重要的学术伙伴。由于经济学的分析技术日趋复杂,而且越来越呈现学科交叉的特点,因此合作研究逐步取代单独研究成为经济学界的主流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包打天下是不可能的,每个人都必须扬长避短,与他人合作才能更好更快地发表更多论文。博士生在读书期间就要开始寻觅自己的合作者,因为这种合作关系可能持续终生。据说北京的婚姻市场有高达25%的离婚率,但很多学术合作伙伴却是真正的终生不离不弃。当然,最重要的作品最好是独著,否则在按音序署名的条件下难以区分自己的贡献。
 
第九,锻炼身体,为毕业后三年的超负荷工作打下基础。对于学者而言,最辛苦的阶段肯定是博士毕业5年之内。刚毕业的“青椒”(青年教师),工资低、课程多、课题少、职称压力大,还要考虑养家糊口,并且通常面临最严重的买房压力。重压之下,很多人身体可能都扛不住,这就给以后的发展带来隐患。基本上可以肯定,人在最忙碌的阶段是不会有多少时间去锻炼身体的。所以我建议各位博士生,一定要利用在学校居住的黄金条件,坚持锻炼身体。学术研究是一场马拉松比赛,不是短跑冲刺。身体好,才是真的好!
 
(二)毕业之后
 
第一,一定要将重心放在科研上。我曾经在博客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青年教师一定要将重心放在科研上——炉边谈话之一》,里面强调了这样做的几个原因。其一,科研是立身之本,因此青年教师在生存阶段一定要首先确保科研投入和产出。其二,教学是一个经验活,科研越好,伴随工作年限的增长,教学和科研可以相互促进。其三,科研成果是可以带走的个人产权,而教学、职位、职称都是难以带走的公共产权。很多人认为我过于重视科研而忽视教学,这实在是误解。实际上,我自己年轻时主讲过多门新课,还担任了本科生的班主任,投入了很多时间。但回头来看,学术界识别你的标签,还是你的科研成果。
 
第二,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勇气和毅力。经济学由于要使用大量数学和数据分析,因此越是年轻人越是有优势。这意味着不断进入经济学界的博士毕业生和青年教师的平均水平将越来越高。过去青年教师能够在国内顶级期刊《经济研究》上发一篇文章就很不错了,但是目前在国际A类期刊上发表过经济学论文的本土博士都有10个以上了,甚至有极少数青年教师在Top 5期刊上发表论文了。可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在这种激烈的竞争格局下,潜心多年发表一篇国际顶级期刊论文产生的影响,可能抵得上10篇《经济研究》的影响。总之,青年教师要在学术界扬名立万,既要发表《经济研究》论文,更要发表国际顶级期刊论文。
 
第三,逐渐从理论到实践,多做调查研究。我自己读博士时从事纯理论研究,主题是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基础。但是后来逐步转向应用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青年教师一开始可以理论研究为主,伴随资历、经验、人脉的提升,应该逐步转向应用研究。我始终认为,中国经济学者的比较优势还是研究中国的实际问题,尤其是政治经济学问题。要研究中国问题,经济学家就不能坐在办公室里提政策建议,而必须走出校门,深入田野,深入基层,深入企业。十八大之后,中央高度重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经济学者的研究成果一旦转化为智库成果,有可能直接影响政府政策,这在过去几十年是难以想象的。从改造世界的角度讲,社会科学研究者的黄金时代已经来临。以我自己为例,我关于僵尸企业的研究既有学术论文,又有政策报告,还有得到中央领导批示的内参。我认为,学术研究和智库研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机结合。
 
【注1】关于写论文的建议,可参考聂辉华,《如何创作经济学论文》,《经济学家茶座》2003年第4期。
 
本文发表于《经济学家茶座》,2018年第78辑。
话题:



0

推荐

聂辉华

聂辉华

606篇文章 78天前更新

江西省崇仁县人氏,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系博士后。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科研处副处长。 聂辉华官方网站:白鲨在线(www.niehuihua.com);E-mail:niehuihua@vip.163.com;微信公众号聂氏政经评论(ruc_nie)。 【媒体转载本人博客文章,必须获得本人授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