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900多年前,我的江西临川老乡王安石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时,并没有想到900多年后中国一些城市禁止在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2018年春节之前,当国家卫计委禁止“亲友互助献血”时,也许并没有想到新一轮“血荒”再次来袭,甚至可能导致一些人间接失去生命。为什么一个用意良好的、起点高尚的政策会导致截然相反的后果?为什么“通往奴役的道路是用金砖铺就的”?因为很多人在市场经济已经建设了几十年的今天,依然不懂市场,依然不懂激励,依然不懂民意。”血荒“不是发生一次两次,而是发生了很多次。下面这篇文章,还是我13年前在读博士生时给新华社某杂志写的一篇评论文章,其道理至今屹立不倒。我真诚地希望,2018年,有关部门要多学一点经济学常识,对市场多一份敬畏之心,让更多缺血病人早日康复,在新春佳节普天同庆。——聂辉华 2018年2月15日于 南方边陲

 

聂辉华(中国人民大学)

 

一、血库告急:无偿献血的必然后果?

 

今年春天,北京市一度出现血库告急,号召无偿献血的宣传单甚至直接贴到了首都高校的宿舍旁。在广州,今年1至3月份,各大医院临床用血量达到了创记录的1410万毫升,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40%。然而,全市无偿献血人次却同比下降了10%,以致献血量只够临床用血量的30.7%,供求之间出现了巨大的缺口。此外,全国其他城市,比如上海、武汉、常州等各地也都纷纷出现过严重的供血不足现象。“血荒”并非中国特色,世界上很多国家也都出现了。例如,美国大纽约地区就面临血液危机。据大纽约地区捐血中心主席琼斯说,登记捐血的数目不及纽约各大医院需求量的一半。该中心5月上旬就提醒民众,今年夏天各种血型的血都将供不应求,极有可能导致一些外科手术的取消、甚至将造成一些急诊室的关闭。由此看来,血库告急当前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医疗机构必须解决的严重问题。

 

然而不幸的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血库告急乃是无偿献血制度的必然后果。当人们习惯于从“道德”和“社会舆论”的角度对某种制度做出规范性的价值判断时,却往往忽略了单纯的行政管制取代市场的实证性后果。经济学分析表明,以半义务式的无偿献血制度取代市场化的有偿献血制度并不一定是一种社会福利的改善;无偿献血制度在保护一部分人利益的同时,却使另一部分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我们需要做的,不是简单地取消市场,而是让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同时针对“市场失灵”制定有效的补救措施。譬如,可以考虑对血液市场进行严格管制的同时,辅之以无偿献血制度。我以为,这应该成为各种改革的基本思路。

 

二、“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血荒”为什么会成为一种必然后果?道理很简单,因为无偿献血制度不能为血液提供者提供足够的激励。从根本上讲,“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人们在多数时候,总是理性地行事,这意味着,人们总是要权衡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成本和收益。如果社会不能为个人所做的事情提供足够的物质和精神激励,那么个人将缺乏动力去做它。进一步说,人们愿意做一件事情,一是因为做比不做好,二是因为做得好比做得不好要好。这是当代经济学中“激励理论”的基本道理。

从目前科学的进展来看,还没有找到一种能够完全替代血液功能的物品,而全世界病患者每年又需要大量的血液。很明显,血液是一种高度稀缺的物品。如果允许血液自由买卖,由于供求双方的作用,在均衡的血液交易价格下,所有自愿以市场价格购买血液的人都能如愿以偿地获得血液,而出售者也将因此而获利。越是稀缺的血型,人们就越是有激励去供应它,因为价格更高。因此,如果交易的血液质量是合格的,且不考虑社会财富的分布不均,那么这至少对交易双方都是一种福利改善。

 

如果把全社会人口分为“富人”和“穷人”两大类,富人通常觉得献血的机会成本相对更高,因此不愿意献血;而穷人献血的机会成本相对更低,因此更愿意献血。那么,血液市场的存在,相当于做了一次有利于穷人的财富转移,这对减少贫富不均、维护社会稳定也是有利的。可见,在有偿献血制度下,血液的自由交易对交易双方和社会都是有利的,“血荒”更不会是一种普遍现象。

 

反观无偿献血制度,它违背了经济学的基本道理。在无偿献血制度下,血液这种稀缺物品被人为地压低至接近于0的价格——通常只有一些精神鼓励和少数货币补偿。既然献血的成本高于献血的收益,那么理性的个人就没有积极性去献血;既然多献和少献没有差别,即便献血,人们也不会多次献血。在这种情况下,愿意无偿献血的人毕竟只是少数。那些愿意有偿献血的穷人们还失去了一种增加财富的机会。而那些需要血液的病人们却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一些医院的非紧急手术被迫暂停,病人们将为此付出健康甚至是生命的代价。一个不能满足需求的制度,一定不是一个有效的制度。无偿献血制度在保护少数人利益的同时,却使更多人的利益受到了损失。

 

三、扭曲的无偿献血制度

 

固然,人们可以制定各种措施来扩大无偿献血者的数量。例如,给予各种精神上的鼓励,对高校学生和军人尤其如此。但是,单纯的精神鼓励不会是一种可持续的激励措施。坦白地说,对于雷锋式的利他行为,少数人做得到,多数人做不到;短时间做得到,长时间做不到。更由于合格献血者都是健康人,因此他们日后需要别人输血的机会其实很少。因此,从概率上讲,给予无偿献血者今后无偿使用血液的奖励,并非那么有效。互助用血、自身输血和血液回收这三种作为无偿献血的补充方式,目前在中国也收效甚微,原因如出一辙。

 

现实的情况是,各高校通常都给予无偿献血者各种奖励,比如,优先考虑入党、评优,给予几百元不等的货币补偿等。这些无形和有形的激励措施,相当于由高校出面对无偿献血者给予了接近于市场价格的支付。在自愿献血者多于“额定指标”的情况下,一些科研机构还把指标向贫困学生倾斜,无偿献血俨然成了一种“扶贫”途径。据我所知,为鼓励职工无偿献血,北京一些单位通常都给予每次上千元的货币补偿,这显然是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此外,高校和其他国有单位的献血动员方式,多少带有一点“义务性”的味道。在现实面前,依靠理想和信念支撑的无偿献血制度,其实已经扭曲为一种变相的有偿献血制度。其中的差别,无非是实际价格的高低而已!

 

四、血液岂有高低贵贱?

 

既然在目前的情形下,无偿献血制度与有偿献血制度其实并无本质差别,那么为何众人对有偿献血制度口诛笔伐呢?反对的一个理由是,有偿献血制度会导致大批低素质农民充斥其间的职业供血队伍,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他们会隐瞒自己的健康状况,造成血液质量下降。这个问题不难解决,只要对供血者进行严格的健康检查。如今在高校和各单位组织的献血都是靠体检筛除不合格者。既然我们可以信任街头自愿献血方式,为什么不可以信任健康农民的献血?难道血液还真的有高低贵贱之分?反对的第二个理由是,有偿献血会导致血贩子、“血霸”和非法采血机构不顾血液质量,导致疾病传播,甚至造成“艾滋病村”等社会性恐慌。解决这种问题的关键,在于取缔非法采血机构和各种供血中介,由卫生部门专门的血液采集机构负责采血。反对的第三个理由是,如果允许血液交易,那么那些贫困的缺血病人将难以获得所需血液。这恰恰可以通过无偿献血来实现。政府可以规定,对于那些无力支付血液购买成本的患者,可以将无偿捐献的血液免费配给他们使用,或者允许他们的家属以及他们本人在康复后以无偿献血的方式“偿还”所用血液。事实上,第三条理由貌似有理,实则无奈。试问,医院能保证那些交不起医疗费用的穷人全部得到治疗吗?在现行情形下,我们恐怕只能“以市场支付为主,以无偿捐助为辅”。

 

问题的核心在于,面对由于市场制度带来的种种弊端,人们不是去想办法如何纠正它、改进它,而是动辄以行政手段关闭市场,以便应付汹涌的社会舆论压力。经济学本身并没有说单纯的有偿献血制度就是好的,但是它提醒我们,至少应该对有偿献血和无偿献血这两种制度的成本和收益做充分的权衡。尤其是在行政动员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时,更要对关闭市场小心谨慎,流于道德的说教和对一时的舆论的妥协无助于我们有效地解决问题。

 

发表于新华社《环球》杂志2004年第12期,发表时题为《质疑无偿鲜血制度》。

 

话题:



0

推荐

聂辉华

聂辉华

606篇文章 78天前更新

江西省崇仁县人氏,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系博士后。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科研处副处长。 聂辉华官方网站:白鲨在线(www.niehuihua.com);E-mail:niehuihua@vip.163.com;微信公众号聂氏政经评论(ruc_nie)。 【媒体转载本人博客文章,必须获得本人授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