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今天下午,我和同事一起去食堂吃饭,边走边说。同事突然说,听说胡乃武老师去世了。我当时没留意,继续批判茅台酒的价格双轨制可能助长腐败和寻租。过了一分钟,我突然觉得不对劲,问同事:你刚才说胡老师去世了?他不是一向身体很好吗,刚才是我听错了?同事说,这是中午从另一个同事那里得知的消息。我赶紧联系大师兄周业安教授,从他那里确知胡老师昨晚去世了。
我是杨瑞龙教授指导的博士生,而杨老师是胡老师的博士生,因此胡老师是我的师爷。师爷骤然去世,我深感震惊和惋惜!
(1)胡老师有着老一辈人特有的认真和严格。2006年,我参加博士论文答辩时,胡老师是答辩委员会主席。通常每个博士生都会提前草拟一份答辩决议,供主席略加修改即可,以便减少老师们的工作量。但是,胡老师从来没有让博士生草拟决议,而是亲手给每个参加答辩的博士生撰写答辩决议。决议的用语非常慎重,优秀的论文会获得“这是一份很好的博士学位论文”的评价,而次优的论文则获得“较好”的评价。我的论文荣幸地获得了第一类评价。
博士毕业留校工作后,我的办公室在他的隔壁。胡老师年纪大,不会用电脑打字。于是,他偶尔会请我帮他打印一些很短的发言稿。有一次,我按照他的手写草稿打印完毕,他仔细地看了一遍,然后说有一个地方不太通顺,让我改一下。我看了一下,其实那个句子可改可不改,无伤大雅,当然还是改了。改完我回到办公室继续写论文,几分钟后胡老师又来叫我,说一个词语表达不准确,还要改一下。我看了一下稿件,告诉他,这个词语这样写也可以的,没必要修改。但是,他还是坚持要修改。可能胡老师看出我有点不耐烦(对于一个刚毕业的“青椒”来说,时间就是论文,请原谅!),温和地说:“小聂,给你添麻烦了,你还是帮我改一下吧。”老人家这么说,我顿觉惭愧,赶紧又改了一遍。
(2)胡老师关心学生,提携后进。胡老师八十多岁了,还坚持亲自指导博士生和硕士生。他以办公室为家,经常在办公室跟学生讨论论文写作思路。有时,还把我叫过去,征求我的意见。我当时只是一个刚毕业的讲师和副教授,自然受宠若惊,但也不敢造次。2015年,我出版了一本学术普及著作《跟西游记学创业——一本人人都要读的管理秘籍》,并给胡老师送了一本。过了一段时间,胡老师给我打电话,递给我一封两页纸的手写信件。我打开一看,是胡老师专门为拙作写的推荐信。他在信中高度评价了本书的价值和内容,我倍感荣幸,又觉谬赞。我断断续续出版了七八本书,不少长辈和朋友给我做过推荐,但我从来不敢亮出胡老爷子的推荐信,生怕滥用了他的令名。
(3)胡老师品德高尚,待人宽厚。胡老师是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首批一级教授,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可谓学富五车。面对学生,他总是一副乐呵呵的样子,从来没有表示出高高在上的威严。他生活俭朴,平时舍不得花钱,买菜都是亲自去超市,但是几年前却慷慨地捐资十万元设立奖学金。我抱怨食堂饭菜不辣,他专门送来老干妈。
和老一辈学者比较,我们年轻一代学者掌握了更好的技术方法,有更开阔的国际视野。但是,在为人处事方面,特别是在宽厚待人、乐于助人方面,我觉得年轻人要向我们的老师辈和师爷辈学习。
谨以此文,纪念尊敬的胡老师!
附:
胡乃武(又名胡迺武),1934年5月生,山西文水人。1951年2月参加工作,1959年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计划专业本科毕业,1962年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首批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务委员会委员、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应用经济学分会主席,北京市经济学总会副会长。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研究所所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副总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评奖委员会经济学组组长等。改革开放以来,主持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科研项目,出版专著(含主编、合著)30余本,发表论文200余篇。获省部级以上科研与教学奖20多项。1986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胡老师于2021年6月9日23时2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