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日剧《半泽直树》
周末快乐!经过了又一周的辛苦工作,是不是总想摸会儿鱼,琢磨一下周末去哪儿?
对职场新人来说,摸鱼可能是一件需要三思的事情:我刚刚参加工作,是不是要努力干活表现自己、证明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员工?
中国人民大学聂辉华教授用经济学中的“棘轮效应”原理告诉我们,这个想法要不得。为什么呢?聂辉华教授是这样解释的:
有人说996是员工的福报,我会在这本书里告诉你,996未必是一个新进员工的最佳策略,或者说996未必是职场菜鸟的最优策略。
原因很简单,当老板不了解你能力的情况下,你一开始越是用力,产出越高,那么你后面的产出的记录壁垒就更高。也就是说,你在前期的努力,可能给你后期的职业发展,挖下了一个大坑,这就是所谓的棘轮效应,或者鞭打快牛。
经济学原理听起来艰深难懂,其实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聂辉华教授的《一切皆契约》,旨在通过契约理解世界,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来解释这个不完美的世界。理想君看了此书,负责任地说,这是一本有趣、有理、有用的工作和处世指南。
刚工作时该不该好好表现?
选自《一切皆契约:真实世界的博弈与决策》
刚参加工作时,长辈往往这样告诫我们:孩子,一定要努力,好好表现,给领导留下个好印象。虽然长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样的建议未必是合适的,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哈佛大学教授马丁·魏茨曼[Martin Weitzman]把这种现象称为“棘轮效应”。“棘轮效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努力反而不好呢?
01.努力的员工会累死
在多数情况下,老板看不到每一个员工的工作过程,因此老板和员工之间存在一种信息不对称。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员工可能会偷懒、磨洋工或者推卸责任,这就是典型的道德风险问题。一种为法是,为了防止员工偷懒,老板决定采取一种“层层加码”的方式给员工安排任务,就是员工每一期的任务都比上一期要多。
比方说,小王在医药公司做销售,老板给他确定的第一个月销售任务是10万元,小王不想让老板失望,努力地完成了12万元的销售额,也就是说超额完成20%。老板一看,小伙子,你挺能干啊,我得给你加加担子。于是,小王第二个月的销售任务就从原先的10万元变成了11万元。如果小王继续加油,在第二个月仍然超额完成20%,那么第三个月的销售任务就变成了12.1万元。你可别以为每次只是增加一点点,但是架不住不断增加。
日剧《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
按照这个速度增加下去,一年后小王的月销售任务将超过34万元,三年后月销售任务将超过337万元,比第一个月的目标任务多33倍!总之,小王越是能干,老板布置的任务就越多,小王就越需要额外努力,这就是一种棘轮效应。如果我们把老板和员工之间的多期关系看作是一种重复博弈,魏茨曼教授证明:目标任务对上一期的产销量依赖性越大,或者博弈重复的期数越多,那么棘轮效应就越明显。也就是说,如果员工每个月都超额完成任务,哪怕超额完成一点点,只要时间足够长,他实际上要完成的任务就会变成无穷大。小王可能从来没想到,自己努力工作,居然给自己挖了一个天大的坑。
02.动态视角看到世界的另一面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意料之外的结果呢?因为,传统观点只是从静态或者短期的角度看问题,但是从动态或者长期的角度讲,如果你一开始就用尽全力,让领导认为你能力很强,领导就会不断给你增加任务,直到有一天你不堪重负。到那时,领导又会认为你骄傲自满、能力不行、难堪重用。
棘轮效应说明,一旦引入了动态视角,很多静态的结论都不成立了。传统经济学解释不了这些现象,但契约理论为你提供了看待世界的另一种方式。所以我们要注意,学经济学时,一定要注意前提条件,否则学得越多,可能错得越多。
韩剧《未生》
棘轮是一种单向旋转的齿轮,只能往上,不能往下,这样就可以把东西固定住。哈佛大学教授魏茨曼借用这个比喻,来分析动态条件下的道德风险问题,促使我们从长期的角度考虑激励机制。因为棘轮效应以及能源经济学方面的突出贡献,魏茨曼被认为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有力竞争者。遗憾的是,魏茨曼在2019年8月突然去世了,享年77岁。
03.棘轮效应广泛存在
其实,棘轮效应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刚性现象。企业生产有棘轮效应,个人消费也有棘轮效应。一个人的消费水平一旦形成了习惯,就算收入水平降下来了,消费水平也未必能降下来。正如古代文人司马光说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不要小看消费的棘轮效应,轻则负债累累,重则祸国殃民。
我给大家讲一个《韩非子》里面的故事。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但很多人可能不相信商朝的灭亡始于一双象牙筷子。有一天,商纣王命人做了一双漂亮的象牙筷子,然后兴高采烈地用象牙筷子吃饭。他的叔父箕子见了,从此忧心忡忡。有个大臣问他为什么不高兴,箕子说:“纣王有了象牙做的筷子,就不会再用土制的瓦罐盛汤装饭,肯定要用犀牛角做的杯子和美玉做的饭碗;有了象牙筷、犀牛角杯和美玉碗,就不会再吃粗茶淡饭了,肯定要吃山珍海味了;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就要绫罗绸缎,住的就要高楼大厦,就要大兴土木了。这样下去,天下的财富都要耗尽了。”商纣王的骄奢淫逸引发了武王伐纣,5年之后商朝就灭亡了,箕子的预言果真应验了。
04.棘轮效应导致的负面效果
回到职场的话题。我们已经知道了棘轮效应,那么作为一名新员工,你能做什么呢?在这里我有两点忠告。第一,开始工作时不要拼尽全力。因为起点越低,进步的空间越大;起点越高,进步的空间越小。当然了,你也不能把起点设得太低,低到让老板一眼看出你不行。第二,进步的速度不要太快。
魏茨曼证明,随着工龄的增加,员工前期的业绩绝对值会变得越来越大,所以后期进步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于是,工龄越长的员工,越是磨洋工,越是会偷懒。因此,棘轮效应给职场菜鸟的启示是:一些短期来看值得鼓励的行为(例如“996”加班、超额完成任务),从长期来看反而是不利的。
日剧《凪的新生活》
棘轮效应导致员工不敢全力以赴地努力,这显然对老板不利。那么作为老板,怎么才能既让员工更加努力,又让员工没有“层层加码”的担忧呢?经济学家也总结了四种办法。如果你是老板,总有一款适合你。
05.减轻棘轮效应的制度设计
第一种减轻棘轮效应的办法是,实行相对绩效评估。棘轮效应产生的基础,是老板将员工的考核目标建立在过去的绩效上。所以,如果员工的考核目标不再以过去的业绩为基础,棘轮效应自然就消失了。
英国牛津大学的两位经济学家梅耶(Margaret Meyer)和威克斯(John Vickers)提出,如果一个单位的业绩能够找到外部同行的业绩作为参照组,那么老板可以对员工实行“相对绩效考核”。这里的“相对”,是跟同行业类似单位进行比较。
例如,一家财经类出版社的策划编辑,其业务考核目标可以对标同行业优秀出版社的策划编辑。如果这个编辑的业务量达到行业均值,就算合格;超出行业均值较多,就算优秀。然后根据合格和优秀分别确定不同金额的年终奖励。由于员工的考核目标与外部同行关联,与自己过去的业绩没有直接关系,因此员工不必担心自己过去做得越好,老板定的考核目标就会越高。这样一来,从“自己跟自己比”就变成了“自己跟同行比”,棘轮效应就被竞争效应取代了。
日剧《重版出来!》
第二种办法是,老板在员工入职时就制定一份职业成长路径图。比如,一个图书策划编辑从入职第一年到第五年每年要策划多少个选题,出多少本书。达到每个阶段的考核目标,就自动升职,比如从初级编辑升为中级编辑,然后升为高级编辑,并且享受相应的工资待遇。有了这样一套事前说好的动态激励机制,员工越是努力,就越是可能提前完成考核任务,然后提前升职,因此这对员工和老板来说是一种“双赢”的结果。但前提是,老板不能看到员工业绩提升很快,然后中途单方面修改考核目标,这就违背了事前的契约,又会导致棘轮效应。
第三种办法是,是内部轮岗。减少棘轮效应的关键,就是老板承诺不利用员工的业绩信息。对于大企业来说,轮岗可以让员工避免“自己跟自己比”。比如,员工小李在销售部门干了一年,每个季度都超额完成任务,然后调到广告部去干一年,之后再调到投资部去轮岗。轮岗之后,新的岗位和原来的岗位性质不同,要求也不同,因此两者没有可比性。这样的话,老板就无法利用员工原来的成绩,通过层层加码对员工榨干用尽。因此,轮岗不仅可以让员工对不同的工作保持一定的新鲜感,还可以避免过度压榨员工。
电视剧《平凡的荣耀》
第四种办法是日本企业的年功序列制。所谓年功序列制,就是员工的工资主要取决于在本企业工作的年限,而不是绩效,这有点像论资排辈。我在日本访问时曾了解到,一位30岁毕业的员工,每个月工资大概是30万日元(相当于人民币2万元),40岁的员工工资大概是40万日元。因为工资主要与工龄挂钩,与自己前期的业绩不是高度相关,这样员工就不必担心被“层层加码”了。
但是,也有人会问,那这样员工会不会偷懒呢?未必。虽然工资伴随工龄增长,但是一旦员工离职或者被解雇,再就业时工资就可能回到起点,所以偷懒的机会成本很高。在年功序列制下,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很高,这正是日本企业的传统优势之一。
在动态条件下,老板会利用员工前期的业绩信息,在考核时层层加码,这会导致棘轮效应。为了减轻棘轮效应,老板可以引入相对绩效评估以及帮助员工制定长期规划,大企业还可以考虑实行内部轮岗,以及将工资与工龄适当挂钩。对于职场新人来说,请记住一句告诫:“吃饭七分饱,干活八分力。”套用一句古话来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若为长远顾,何必一时拼?
编者荐语:
本书可以当做博弈论、信息经济学的入门读物,适合当代大学生。
来源于理想国imaginist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