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官场话题永远是男人饭局的最爱之一。作为一名研究政企关系的大学教授,我高度关注官场级别、官员晋升和官员腐败等问题。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虽然这些领域的深度知识非常重要,但是又难以在教科书上找到,我称之为“潜知识”(借鉴吴思的“潜规则”)。几年前,在搜索官场素材时,我偶然发现一个叫褚朝新的记者,在《南方周末》上发表了这方面的多篇深度报道。对于研究“官场”的学者来说,实在是难能可贵。当时,我还是一家智库的负责人之一,由于工作需要,认识了几百个记者。于是,通过记者朋友结识了褚朝新。

        尽管我和褚兄素未谋面,但是当我2019年初邀请他来中国人民大学做一次关于山西“塌方式”腐败的讲座时,他慨然应允。322日晚上,他在人大做了一次公开讲座,题目是《一个记者眼中的地方治理与官员选拔——山西样本》。通过一系列山西官员落马的案例分析,他既强调了山西省塌方式腐败的严重,也纠正了对于山西省腐败的一些错误认识。例如,从20149月到20153月,山西省为了纠正腐败问题冻结了官员人事关系,而不是所谓的山西无人可用。我相信,他的讲座给象牙塔中的莘莘学子以及研究人员带去了鲜活的素材和独特的洞见。在中国,研究官场问题的人不在少数,但是坦白地说,很多人对于官场的潜规则和一些背景知识所知甚少。我很荣幸,有很多官场朋友以及像褚兄这样深度观察官场的朋友,他们为我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纠正了可能的错误,启迪了理论的思考。

        后来我得知,褚兄其实比我还小一岁,又得知他辞去了报社的公职,成为一个“独立”写作者。这更加令我佩服,称“兄”比道“弟”更合适。前段时间,他沉下心来,将自己从一个追风少年成长为资深调查记者的心路历程,写成了一本书。书名叫《我,其实还想进步》。我很快收到了他的赠书,本想一睹为快,奈何杂事太多,直到年关才算翻完了一遍,于是写下这篇文字,并向大家推荐。

        从职业角度讲,褚兄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调查记者,这是一个濒临灭绝的珍稀工种。网上有很多文章在叹息,我们为什么怀念调查记者?2015年,褚兄在山西待了24天,写了三篇文章,主要针对山西“塌方式腐败”之后的“补官”和“灾后”重建(报道《山西“补官”》)。如果我们的经济学者都能像调查记者那样,做研究或做课题都能在当地扎根调研,那么今天的中国经济学研究就不至于如此脱离现实和枯燥无趣了。

        作为一个好的调查记者,光是扎根调研还不够,关键是面临职业良知的挑战。褚兄在书中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次他去河南出差,一个采访对象送给他一个厚厚的信封,比一块砖头还厚。他坚持让对方拿回去,说:你不拿回去,我立即给编辑部打电话,钱上交给报社,这个采访我不做了。对方见他这么说,拿回了信封,朝他鞠了一躬,眼里有泪。褚兄跟他说:你要相信,这个社会还有人不是为了钱做事。正如他所说:记者不收红包、如实报道,不必给予太多赞誉;做不到,该骂。奈何世风日下,因此一个有良知的记者和一个好人一样稀缺,他们都是给社会带来阳光,让人们看到希望。

        跳出个人的职业操守,财经记者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究竟如何守住底线?他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枪论”:记者不仅不必担心被当枪使,还应该勇于去当一把称职的枪、不会被金钱收买的枪。比如,甲乙双方中有一方指证另一方提供的产品危及了公共安全,如果属实、证据确凿,即便甲方的用意就是要搞垮乙方,也应该勇敢地去当这把枪。这让我想起了当年著名经济学家盛洪在《经济学消息报》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盛洪认为,讨论问题时应该拒绝动机批判和立场批判,而只接受逻辑批判和经验批判。因为动机是无法证实的,而逻辑漏洞和经验证据是可证实的。我至今认为这应该作为一条常识在日益撕裂的中国社交媒体上大力普及。当然,我个人对此并不乐观,并不认为媒体之间的竞争必然导致真相被揭露。因为,在资本巨头与媒体巨头相互渗透的当下,一旦两者形成“媒企合谋”,那么缺乏选票的受众只能将唯一的希望寄予政府的管制,但这无异于迎来了另一只利维坦。

        我本人生于1970年代末期,身上没有80后的蓬勃朝气,倒是沾染了60后的家国情怀。为什么?因为我们这代人很多都成长于贫困的农村,从小经受了很多的磨难。根据褚兄的自述,他在村里上小学一二三年级,自己带板凳。18岁那年,到工地搬砖去挣学费。高中时还练过武术,怪不得有“侠士”风范。初三复读,有赖于父亲的远见,终于通过高考改变命运,提着笔杆子进城。大部分经历与我类似,读来不免触景生情,时而泪眼婆娑(参考聂辉华学术小传《中国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政治经济学问题》)

        新闻从业者应该看看褚兄这本书,它相当于半本教科书。他在书中告诉同行,《假如有一天我失业了,不必同情我》,因为“写新闻是门手艺”,“做新闻过得没那么惨”。

官员应该看看这本书,因为他总结了《官员与媒体打交道的错误姿势》。

企业负责公共事务或政府事务的人应该看看这本书。我尤其推荐第三章《与官员打交道的尺度》,里面的精彩文章包括《记者虽好,也不能多说》、《这种事不能拍照发朋友圈》、《县委书记县长的另一面》、《傍晚组织部突然来电》。

        辞去公职之后,褚兄开设了几个个人微信公众号(目前存活的是“褚朝新说事”)。虽然没有公职,但他依然通过公众号秉笔直书,有时热情为农民工追讨工资,曝光乱收费问题,有时无情地揭批受贿的在任官员。

褚兄虽然有侠义风格,但又是一个有着生活情趣的人。他在阳台上种西红柿,去大山里品明前绿茶,到山村里吃腊肉、喝烈酒,还帮新疆小伙子网上卖阿克苏苹果。

平时秉笔直书、行侠仗义,闲时寄情山水、青梅煮酒。这才是这个时代知识分子应有的样子。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聂辉华 庚子年除夕于北京海淀区

话题:



0

推荐

聂辉华

聂辉华

607篇文章 21天前更新

江西省崇仁县人氏,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系博士后。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科研处副处长。 聂辉华官方网站:白鲨在线(www.niehuihua.com);E-mail:niehuihua@vip.163.com;微信公众号聂氏政经评论(ruc_nie)。 【媒体转载本人博客文章,必须获得本人授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