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一、马云的三板斧
10月24日,阿里巴巴和蚂蚁集团创始人马云,在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上炮轰中国金融监管体系,引起轩然大波,甚至间接导致了蚂蚁集团被暂缓上市。马云说了什么呢?
马云扔出了“三板斧”。第一,巴塞尔协议是治老年病的,中国是年轻人,不适用巴塞尔协议。【笔者注:换句话说,放贷不需要资本充足率,要允许无数倍杠杆。】第二,今天需要“政策专家”,而不是处长式的“文件专家”。【言外之意,金融监管部门负责制定政策的处长们压根不了解互联网金融的实践。】第三,今天的银行延续了当铺的思想,抵押和担保就是当铺。我们要用大数据为基础的信用体系取代当铺思想。【银行和当铺都需要抵押,互联网金融不需要抵押。】
听上去是不是很爽?马云是不是帮大家出了一口恶气?中国的监管部门是不是该骂?好像是。但是,如果你学过经济学或金融学的基本理论,你就应该发现,马云的“三板斧”,纯属“李鬼耍大刀”,他树立了一个错误的假想敌,又不懂斧头发力的物理学逻辑,结果反而砍伤了自己。极具讽刺意味的是,马云尖锐地批评银行是当铺思想,但他的蚂蚁集团也不过是披着科技外衣的现代当铺而已!
二、金融的本质
我这样说,估计所有人都感到不爽,包括那些常年被蚂蚁叮噬的粉(diǎo)丝们。好吧,我们来学习一点粗浅的金融学常识。
金融是什么?它的本质是跨时空的价值交换契约。张三从隔壁村的李四手里借了100块钱,约定一个月后还给李四本金和利息。这就是一种最简单也是最普遍的金融活动,我们可以称之为借贷契约。在这份借贷契约中,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是信息不对称。第一,贷款人李四不知道借款人张三的人品如何,他会不会赖账不还?这属于事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如果都是赖账的人来借钱,那么就没人敢放贷了,这就会导致所谓的“逆向选择”问题。第二,李四不知道张三借钱去干啥,是去喝酒了,还是赌博了,或者是投资了?如果是用来喝酒了,那么张三很可能还不了钱,这就给李四带来了坏账风险。这种事后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就是所谓的“道德风险”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解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呢?说白了,就是如何保证借款人“还钱”。古今中外,所有的金融体系以及监管制度,都是围绕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两个问题产生的。当铺就是古代的银行。当铺怎么解决还钱问题呢?抵押!如果张三缺钱用,可以去找当铺,当铺会让张三提供抵押品。这个抵押品的价值,通常要超过借款的本金(100元),因为当铺还要考虑抵押品的流通成本或者手续费。比如张三拿一个祖传的镯子来抵押,这个镯子的市场价格是200元,那么就相当于按抵押品50%的折扣放款。而且,张三到手的钱可能还不是100元,而是90元,另外10元被扣作利息了。如果一个月后张三来还100元,那么他的镯子就物归原主,10元利息不会被归还。如果一个月后张三还不了100元,那么镯子就被当铺没收了,其所有权就从张三转移到当铺了。抵押品以及担保物(人)就是当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主要办法。
因为信息不对称问题永远存在,所以现代金融体系就是以抵押品为核心的借贷契约。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哈特(OliverHart)在其唯一的一本著作《企业、合同与财务结构》里明确指出,“银行在任何时候都要确保未偿付的债务价值与项目中剩余的价值——包括抵押品的价值——之间的大致平衡”。这是债务契约的核心。如果是股权呢?股东虽然没有任何抵押品,但是股东可以行使投票权来撤换经理人,这也是一种权力。总之,资本所有者总是需要一种权力来确保自己的财产得到足够的保护。
三、隐私就是抵押品
在大数据时代,我们不再需要抵押品,照样可以从互联网金融机构(例如“借呗”)得到贷款。这就是马云说的,用大数据实现了所谓的“信用”贷款。可惜,事实不是你(和马云)想象的那样。
你想过没有,为什么你在网络平台上不敢借钱不还?为什么网络平台不太担心你赖账?因为你的隐私在别人手里!无论是支付宝还是微信,都全面地获取了你的姓名、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工作单位和住址,以及人脸和指纹这些独一无二的生物信息,它们还知道你每天的衣食住行,知道你有几套房,甚至知道你在哪里开房。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私人公司,能够掌握这么庞大的隐私数据库,甚至政府也没有掌握它们那么多信息。在大数据时代,阿里巴巴和腾讯公司就是全世界权力最大的私人企业,它们是真正的帝国,它们是传说中的“利维坦”。
网贷公司的确不需要你提供抵押品,因为你早已将自己的隐私抵押给了对方。你敢不还钱?它们会用你上传的手机通讯录打爆你的朋友圈,会将你的欠债信息通知你的单位和所有的亲戚朋友,甚至能让你上不了淘宝、用不了微信。在防疫“常态化”的环境下,一个用不了淘宝和微信的人,连健康码都没有,当然寸步难行。在大数据时代,在网络巨头面前,我们所有人都在“裸奔”。我们是不需要抵押品,但我们早已纳了“投名状”。毫不奇怪,除了少数人有点贷款逾期,谁敢欠债不还?除非他从此不要“脸面”,隐姓埋名,浪迹江湖。
从博弈论的角度讲,“信用”从来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利益问题。真正的信用,是建立在守信的收益大于成本的基础上。否则,一切都是空谈。所以,别幻想什么“信用贷款”了。银行发行的贷记卡也是信用卡,你见过无条件的信用卡吗?你违约试试?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保护个人隐私是成正比的。欧美发达国家对于个人隐私有严格的保护,因此即便互联网巨头掌握了大量个人隐私,也不能将个人隐私和贷款关联起来。而正因为缺乏个人隐私,所以所谓的“金融科技”(fintech)公司在传统银行面前,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我在前面介绍了两位美国经济学者发表的最新论文《金融科技借贷者:放宽甄别还是撇油脂?》,这篇文章发现,相对于传统借贷机构,金融科技公司的贷款违约率更高,因为借贷者把借来的钱用作了别的用途,比如购买汽车。也就是说,网贷公司既没有比传统银行更好地解决逆向选择问题,也没有更好地解决道德风险问题。它们甚至和传统银行一样,使用个人信贷报告来审核贷款发放。因为没有隐私数据,也就没有所谓“大数据”优势。如果网络平台可以随意将个人隐私与信贷关联起来,论网贷,谁又能做得过谷歌、亚马逊和微软这些互联网巨头呢?它们全是傻子吗?
不仅谷歌、亚马逊和微软不是傻子,中国的传统银行和机构也不是傻子。你以为只有BAT有大数据吗?如果监管当局允许任何机构将个人隐私和信贷关联起来,你以为只有腾讯和蚂蚁可以放贷吗?房管局没有大数据?水电公司没有大数据?恐怕连快递公司都可以转型做网贷了!
蚂蚁集团就是披着科技外衣的现代当铺。没有谁比谁更高明。奉劝某些机构,不要得了便宜还卖乖。
我最欣赏秦晖教授的一句话,中国的最大优势,是低human rights优势。无它。问题是,这种优势还能持续多久呢?
(作者聂辉华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本文观点与所在单位无关。)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