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以下内容属于《不完美世界的博弈——契约经济学35讲》“发刊词”的一部分

 

 

官债荐仆的故事

 

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在任何经济学教科书上都看不到。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古代,一个普通人要出人头地,最主要的渠道就是科举考试。但是大家未必知道的是,一个读书人,十年寒窗苦读,考取了举人,只是获得了做官的资格。因为古代的公务员编制是非常稀缺的,也是严格控制的。

 

我们以清朝为例,平均每年大概有500人考取举人,但是每年空出来的地方官职(主要是县令)不到50个,因此举人被外派到地方做官的概率连十分之一都不到。

 

选拔的方式是什么呢?是抽签。清朝时,地方官员的任命都是由位于首都北京的吏部,根据每年符合条件的候选官员数量,通过抽签的方式进行派发。由于僧多粥少,很多举人在北京等待外派,一等就是十年。在乾隆时期,有人为了等待一个知县的补缺,居然等了三十年!是不是比大家想象中的举人惨多了?

 

在古代,读书是一件很奢侈、很花钱的事情。十年寒窗,已经让读书人花费不少;考取举人之后,还要在北京等待十年,更是让读书人一贫如洗。好不容易盼星星盼月亮,一些幸运的举人终于等到了外派做官的机会,那是不是马上就发财了呢?并不是。等了这么久,终于可以做官了,是不是要请客送礼办酒席?这些都需要大笔的钱。从北京赶到遥远的外地县城上任,一路上需要交通费、住宿费,到了当地还要租房子,雇佣师爷、仆人、轿夫等等几十个打下手的人。

 

这些费用谁出?既然是朝廷任命你做官,当然是朝廷出钱了?想得美!我跟你说,都是官员自己负担,这是朝廷的制度规定的。对于一个读了十年书,又在北京等了十年的外派官员来说,请客送礼、走马上任和雇佣下属,每一笔都是巨额支出。怎么办?借呗。

 

但问题是,这些外派官员一贫如洗,连件像样的抵押物都没有。因此,对于一般的钱庄、票号或者私人债主来说,向官员发放贷款的风险太大了,很可能形成不良贷款。

 

。。。。。。。。。

 

那怎么办?欲知答案,请扫描下方二维码,畅听聂老师的契约理论。

 

 

话题:



0

推荐

聂辉华

聂辉华

619篇文章 19天前更新

江西省崇仁县人氏,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系博士后。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科研处副处长。 聂辉华官方网站:白鲨在线(www.niehuihua.com);E-mail:niehuihua@vip.163.com;微信公众号聂氏政经评论(ruc_nie)。 【媒体转载本人博客文章,必须获得本人授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