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按】最近,重庆市全力推广使用普通话,该市党政机关干部职工被要求在六大场合必须使用普通话,工作方案还提出直接面向公众的公共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也应当使用普通话。我非常赞同重庆的做法,一个连普通话都不说的大城市,如何营造好的营商环境?外地人到本地工作或经商,会因为口音感到被排斥、不安全,缺乏认同感。因此,我斗胆建议:将是否说普通话作为营商环境考核的指标之一!其实,我18年前就写过一篇文章,建议重庆人讲普通话,那时我还是一个硕士生。文章如下,与读者共飨。——聂辉华 2019年8月13日
说起重庆,给人最深刻印象的大致有两个:名副其实的“山城”和“美女如云”。这两个特征,常常令重庆人引以为豪。是的,重庆是座美丽的山城,也是美女云集之处。但人们也许想不到是,也就是这两个“优点”,制约了重庆经济的起飞和发展。破解重庆经济发展受阻的“钥匙”,诸君恐怕难以相信,竟然就是因为重庆人不会讲普通话!
这么说是不是有点危言耸听?不,个中道理且听我慢慢道来。
从理论上讲,决定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区域性要素有四个方面:资源禀赋、地理交通、政府政策和社会文化。
资源禀赋
资源禀赋主要指一个地区或国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人口、地理气候等“先天”给定的资源要素,自然资源又可分为土地、水利、矿产、森林几种资源。根据重庆市官方公布的数据,重庆市虽然“幅员辽阔”,土地资源面积达8万多平方公里,但由于有3千万人口,所以人均土地面积只有全国的三分之一。有由于重庆多山,所以可利用面积(如耕地、城市用地)就更加少得可怜了。重庆水资源比较丰富,大江大河星罗棋布,但据我考察,由于大多数河流水位较低,污染严重,在地势高低起伏的重庆开发成本很高,故总体利用率远低于理论利用率。至于矿产和森林,由于现行国家政策的限制,以及开发成本过高,再加上目前税制制约,在开发这些资源方面,重庆市并无多大得利。重庆虽有3000万人口,但受教育程度很低,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只有2%。重庆有80%的农业人口,城市人口年平均工资大约是6000元,应当说,拥有较丰富的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下文将分析)。至于重庆的气候,几乎乏善可陈。
地理交通
重庆本市山多河多,地势起伏,南北高,中间低,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地貌复杂多变。就周边环境而言,重庆东邻湖北、湖南,南靠贵州,西接四川,北达陕西。很容易发现,重庆陆路交通不便,这严重制约了她的经济发展。更要命的是,与重庆比肩为邻的多是经济欠发达省市。根据区域经济理论,如果既没有一个相对富饶的经济辐射中心,相邻地区又普遍经济落后,则相互之间贸易难以开展,各自的比较优势难以发挥,纵使三峡水库建成,水路疏通,恐怕对重庆市的经济起飞亦无多大裨益。香港弹丸之地,几乎无任何资源优势,但香港是世界优良的港口,体制又是世界上最自由的体制,重庆不可攀比。
政府政策
如果说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成功地借用了中央的政策而实现了起飞,那么今天的深圳再倚重优惠的政策恐怕难以为继了。优惠政策的作用是逐渐递减的,在全球信息化、知识化的今天,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仅仅停留在“优惠政策”的层面上是难以实现赶超的。现在国家决定大力开发西部,应该说重庆可以也应该享受到很多优惠的政策。但是据我所知,相对于周边西部省份而言,重庆市的投融资、人才引进等政策并没有什么明显的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
众所周知,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对人力资源利用和重视程度大体可以看出一个地方经济政策的优劣。西部地区最不缺的就是劳动力,最缺的就是高素质的劳动力和相关的优惠政策。政策的优惠如果不能落到人力资本上,货币资本必然难以增值。事实上,重庆市拥有不计其数的廉价劳动力,却极度缺乏高素质的劳动力,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我调查的一家合资企业,效益很好,但工人工资按本市规定却必须定得很低,基本工资只有300元左右。这样的工资水平,在人才招聘会上吓跑了不少的外地大学生。如果优秀的劳动力不能得到“按劳计酬”,而只是拿全市的平均工资加上一点奖金和实物补贴,没有很好地资本化,劳动力何以称为“人力资本”?优秀的人才不进来,廉价的劳力不出去,经济何以发展?
我还想强调一点,那就是关于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显而易见,哪个地方的私营经济越发达,哪个地方的经济就越发达。重庆不能老是固守“老工业基地”荣誉,而要敢于大力发展非公经济。重庆市企业本来就少(约1万个),其中国有工业企业就占了很大一块比例,效益低、包袱重、冗员多的国有企业严重制约了重庆市的经济发展。与其改变经济存量、整合现有的国企盘子,不如放手大力发展新的经济力量——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私营经济。
社会文化
这是我要说的主要方面。重庆被群山环绕,在整个中国地理版图上又处于四川盆地,受道教文化的熏染,巴渝地区有一种难以解脱的乡土情结。好比日本,因为是岛国,催生的是一种自我封闭,自傲自大又特别虚荣的民族文化。
我观察到的一个典型而有趣的现象是,重庆虽然美女如云,但美女们大多数是愿意找本地男人做老公。重庆工业和农业并不发达,但重庆的第三产业特别是娱乐业却不输给其他大城市。因为重庆人好“耍”,喜欢玩,女子尤其如此。难道这喜欢玩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吗?是的。因为重庆的家庭大多数是本地人的组合结果,而女性在家庭中具有比其他地方要相对高的地位。如果男性除了忙于繁杂的日常工作,回家后还要忙于琐碎的家务,并服侍爱玩的妻子,那么其优秀的表现大抵是要打个折扣的。本地人组成的本地家庭,单从生物进化的角度讲,恐怕不是最优选择。因为本地美女众多,所以在男人“弱势”的重庆,本地人出去谋生的不会很多,而外地高素质的人才缺乏美女“激励”,进来的更不会很多。所以,窃以为,重庆多产美女,未必就是一件好事!
该说到“普通话”了。在当地最有名望的重庆大学,一进校园,就可以看到一块醒目的牌子,上书“普通话是规范的校园语言”。久居北京,对此举难免生奇。细想之下,颇有道理,而重庆经济能否发展,全部奥秘居然就隐藏在这一块小小的牌子上!为何?因为普通话是一种现代化的官方语言,也是中国目前唯一全国通用的语言。一个城市的居民有多少能说普通话,有多少居民接受普通话,大体上可以作为该市现代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前面讲到重庆独特的“山城文化”,以及一定程度上自我满足和封闭的意识,破解这种文化弊端的,不就是现代化的意识吗?还有什么比语言更能折射出现代化意识吗?据我观察,重庆人不仅不讲普通话,更把重庆方言作为一种自豪的语言。和重庆普通市民交流,很多人不仅不会说普通话,甚至听不懂普通话。在重庆大学,浓厚的“山城文化”把许多外地考进来的大学生都熏陶得讲起了重庆话,而普通话水平却是极差。文化的力量的确威力无穷!
看官就有疑惑了,广州人不讲普通话,上海人不讲普通话,却为何硬要重庆人讲普通话呢?道理就在这里。重庆在资源、地理、政策、经济水平方面乏善可陈,拿什么作为比较优势去和那些现代化的大城市相比呢?能比的,就是“制度创新”了。经济学上讲的“制度”,是包括了有形的和无形的政策、观念、社会习俗等因素,把普通话仅仅作为一种校园语言是不够的,而大力普及普通话、推广现代意识,不就是很好的“制度创新”吗?以普通话为导火索,以体制创新为炸药,方能推进重庆这架火箭的腾飞!
本文2001年10月13日完成于北京花家地,发表于《经济学消息报》2001年11月16日头版,发表时题为《重庆与普通话》。作者聂辉华当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一年级硕士生。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