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夜读资治通鉴11-相爱相杀的师兄弟】
 
战国时期,庞涓和孙膑都是大师鬼谷子的弟子。庞涓先出师,到魏国担任将军。他知道自己本领比不上同门师兄弟孙膑,于是暗中陷害孙膑,说他私通齐国,导致孙膑被处以膑刑(削掉膝盖骨)。孙膑为了自保,装疯卖傻,找到机会逃到齐国。孙膑在齐国辅佐丞相田忌,留下了“田忌赛马”的博弈论故事。后来,魏国攻打赵国时,孙膑用了围魏救赵的方法,并设计在马陵道将庞涓射死,终于报仇了。有意思的是,战国著名谋士苏秦和张仪也是师兄弟,而且也是鬼谷子的弟子(看来鬼谷子才是战国第一名师!),不过这两兄弟应该感情真挚。苏秦从燕国起家,在六国成功推销“合纵之术”,就是六国联合抗秦。但苏秦知道这个战略要成功,必须有人阻止秦国攻打六国之一。于是,他设计激怒自己同门师兄弟张仪,让张仪“潜伏”在秦国。张仪理解苏秦的良苦用心,承诺十五年之内不攻打六国。后来,六国和秦国果然相持了十五年(不过,《资治通鉴》说实际上六国从约只维持了一年)。同一个师傅,同样是师兄弟,怎么教出来的弟子差别那么大呢?七国争雄,其实最好的战略投资,就是老师让不同弟子在不同国家服务,实现风险对冲。在输赢结局之前,师兄弟们各为其主,但不要彼此伤害,留下一条后路;一旦大局已定,总有一个会成为最后的赢家。因此,一定要善待你的同学。如果他们成绩好,将来说不定是你孩子的老师;如果他们成绩一般但是能说会道,将来说不定是你的领导;如果他们成绩不及格,说不定将来是你孩子的老板。
 
【夜读资治通鉴12-为什么春秋战国成为思想璀璨的时代?】
 
哪个时代是中国文人最向往的时代?有人说是宋朝,因为宋朝文人地位高,而且言者无罪。其实这是一种错觉,大概是《新宋》这样的“穿越”小说看多了。别忘了,大文豪苏东坡就是因言获罪,而且“乌台诗案”牵连了几十个文人。其实,中国古代思想最灿烂的时代无疑是春秋战国时期,而文人地位最高的人应该是苏秦。苏秦,本是洛阳一个平民家庭出身,身怀治国谋略,本来想报效秦国,结果不受待见,然后转投燕国。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苏秦先后成功地说服了赵国、韩国、魏国、齐国、楚国,最终让六国结成“合纵”盟约对付秦国,并担任“从约长”,成了六国的宰相。这可是具有实权、相印的宰相,而不是只起协调作用的联合国理事长。遗憾的是,苏秦自己私德不保,与燕文公夫人私通,又在齐国担任双面间谍,最终被齐国大夫派人刺杀了。一个文人,能够自由游走列国,用自己的理论改变一个国家的面貌,甚至改写历史。请问历史上的文人哪有这样高光的时刻?春秋战国时期奠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体系,与当时的西方和印度文明一起构成了世界文明的轴心时代。为什么春秋战国能够成为中国古代思想的巅峰时期?第一,那时中国尚未统一,因此思想自由,竞相绽放。第二,七国争霸天下,各国亟需理论和思想来富国强兵。第三,人口自由流动,思想家能够用脚投票,而且文人没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节。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可惜这样的时代不可再生。
 
【夜读资治通鉴13-“以德夺权”的荒唐理由】
 
战国时期,群雄争霸。不仅诸侯国王想夺取天下权力,而且诸侯国内的大臣也想夺取国王的权力。但是,以道德的名义夺权,实在是匪夷所思的理由,但它居然成功了!秦国宰相苏秦死后,其弟弟苏代也象哥哥一样,凭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列国。燕国宰相子之与苏代结为亲家,想借苏代之口夺取燕国大权。某天,燕王问出使齐国回来的苏代:“如何才能成就霸业?”苏代说:“要信任大臣”。于是,燕王将大权交给子之。属臣鹿毛寿对燕王讲了一个故事:“尧之所以成为贤者,是因为他禅让天下。现在大王把国家治理大权让给子之,将会与尧一样名垂史册啊。”于是,燕王进一步将举国大事都交给子之处理。又有属臣向燕王进言:“禹推荐益接班,但是又用启的人来当官。后来,启带人攻打益,夺取了政权,天下人都说其实禹表面上传位给益,而实际上是令启取而代之。现在大王表面上说将国家交给子之治理,但还是用太子的人当官,是名义上用子之而实际上用太子啊。”于是,燕王收回印玺,规定俸禄超过300担粮食的官员都归子之任命。国家大事终于完全由宰相子之决定了。古代君王最大的理想就是成为尧舜禹那样的贤君。为了成为贤君和成就霸业,连国家大权都可以拱手相让,这燕王也是真拼了。毫不奇怪,我曾经在《为什么中国人喜欢讲道德?》一文中提到,中国人之所以喜欢讲道德,是因为长期以来面对统治者的铁拳毫无平等可言,对君主唯一的制约就是尧舜禹树立的道德标杆。换句话说,君王跟老百姓讲铁拳,而老百姓和君王讲道德。专制的古代社会就是这么滑稽!
 
【夜读资治通鉴14-为什么六国联盟对付不了一个秦国?】
 
战国时期,楚、赵、魏、韩、燕、齐在谋士苏秦的建议下,结成“合纵”盟约,联合防备秦国。从地理上看,六国领土大约是秦国的4倍。秦国的优势是地理位置险要,尤其是占据了易守难攻的函谷关。公元前318年,楚、赵、魏、韩、燕五国联合攻打秦国,在函谷关外被秦国击败。秦国虽然容易防守,但是要攻击其它国家也不容易,至少秦国和燕国、齐国并不接壤。秦国要攻打燕国和齐国就需要借道赵国和魏国,这实际上客观上促进了六国结盟。既然如此,为什么六国盟约会失败,并且最终被秦国所灭呢?我觉得主要的原因是,六国形势并不稳定,导致君主目光短视,贪占小便宜,放弃了长期战略利益。用博弈论的话来说,六国联盟本身是一个囚徒困境,每个人都希望别国不要攻打自己,但又希望借机攻打别人,这必然导致每个人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最终导致整体利益最小化。秦国宰相张仪看准了这点,他的最优策略就是各个击破。他游说六国的套路都是相似的:秦国很强大,你应该和秦国结盟,并且退出和邻国的盟约,否则秦国就和你的邻国联合攻打你,你将腹背受敌,最终国破家亡。在这种恐吓策略面前,六国君主几乎人人屈服,向秦国割地求和,并且撕毁与邻国的盟约,于是六国联盟不攻自破。例如,公元前313年,秦国准备攻打齐国,因为齐国和楚国是结成合纵联盟的盟国,于是派张仪劝说楚国不要出兵。张仪对楚王说:如果楚国跟齐国断绝关系,我们秦国给你一块六百里的地,并且派秦国女子与楚国联姻,我们以后就是兄弟关系了。楚王很高兴地答应了,授予张仪宰相的印信(不要以为只有他师兄弟苏秦可以佩戴列国相印!),并派人跟张仪去秦国办理土地交割手续。张仪回到秦国之后,以交通事故(堕车)受伤为由,三个月不上朝。楚王着急了,为了表明向秦国效忠的姿态,派人侮辱齐王。齐王大怒,与楚国断交,反过来结交秦国。眼看阴谋得逞,张仪会见楚国使者,问什么时候准备接收“六里地”?使者回报楚王,楚王发现上当了,于是怒而派兵,两次攻打秦国,可惜都失败了。与此同时,韩国、魏国趁人之危,竟然也来攻打楚国。楚国一看顶不住了,于是割让两城给秦国求和,然后引兵回救。如果说苏秦是联盟博弈的高手,那么张仪就是非合作博弈的高手!
 
【夜读资治通鉴15-战国时期的抢人大战】
 
列国争霸,人才是关键,古人早已有这个眼光了。燕昭王刚继任时,燕国非常破败,他问臣子郭隗如何能够招纳贤才?郭隗就讲了一个故事:古代有一个国王派涓人用千金去买千里马。涓人找到千里马时,马已经死了,于是涓人用五百金买了马头回来。国王大怒,涓人解释说:死马都值五百金,何况活马呢?你就等着千里马送上门吧。不到一年,就有三匹千里马送到了。现在如果大王想招纳贤士,不妨就从我郭隗做起吧。连我都能被重用,才能超过我的人岂不是不远千里慕名而来?于是,燕昭王就重用郭隗,引起大批才俊投奔燕国,其中赫赫有名的包括乐毅、剧辛,乐毅后来成为燕国亚卿(相当于副宰相)。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励志的故事。如果你在单位不受老板待见,不妨用这个故事说服你老板,让他重用你,以便吸引更多人才。不过,真正的人才来了,你会服从他们吗?招纳人才,最怕搞成了“武大郎开店”啊。
 
以上内容来自今日头条签约作者聂辉华教授,账号“人大聂辉华”。
话题:



0

推荐

聂辉华

聂辉华

619篇文章 19天前更新

江西省崇仁县人氏,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系博士后。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科研处副处长。 聂辉华官方网站:白鲨在线(www.niehuihua.com);E-mail:niehuihua@vip.163.com;微信公众号聂氏政经评论(ruc_nie)。 【媒体转载本人博客文章,必须获得本人授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