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方明月 张雨潇 聂辉华
摘要: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中小民营企业是僵尸企业的主体部分。已有文献提出的僵尸企业原因难以解释这一现象,我们称之为“中小民营僵尸企业之谜”。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提出了中小民营企业成为僵尸企业的原因:传染效应。由于难以直接从银行获得贷款,中小民营企业普遍采取了相互担保的借贷方式,并且上下游企业之间在资金和业务上紧密关联。一旦某家企业发生财务危机变成了僵尸企业,关联企业不得不为僵尸企业提供信贷资金或者银行担保,这导致关联企业也容易变为僵尸企业。因此,一个地区的僵尸企业越多,就会连累更多中小民营企业成为僵尸企业。具体地,我们提出了中小民营企业之间发生传染效应的三个渠道:融资、投资和用工。我们使用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对此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的研究对于处置僵尸企业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政策含义。
关键词:僵尸企业,民营企业,传染效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以下是第一部分内容
一、导论:中小民营僵尸企业之谜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宏观调控的主线。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中,“去产能”是重中之重,而去产能的关键则是处置僵尸企业。因此,理解僵尸企业的成因、影响,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处置僵尸企业的对策,是当前政策界和学术界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所谓僵尸企业,就是本身资不抵债,缺乏生机,仅仅依靠政府补贴和银行贷款才能维持生存的无效率企业(Caballero et. al.,2008)。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僵尸企业研究报告》(聂辉华等,2016),2005-2013年中国工业部门僵尸企业比例大约为7.51%。分所有制来看,国有和集体企业中的僵尸企业相对比例最高,但民营企业中的僵尸企业数量最多。分规模来看,大部分僵尸企业都是中小企业。两者结合,基本上可以断定中小民营企业中的僵尸企业绝对比例在各类企业中是最高的。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推测,我们使用2000-2013年(不含2010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按照聂辉华等(2016)的僵尸企业定义,计算了每年僵尸企业的数量和中小民营企业中的僵尸企业数量(表1)。表1显示,从2000年到2013年,中小民营僵尸企业的数量和比例都逐步上升,最高峰时中小民营僵尸企业的数量占全部僵尸企业数量的比例高达77%(2009年),过去13年的平均比例高达58%。显然,中小民营企业构成了中国僵尸企业的主体部分。
表1 僵尸企业数量和比例
年份 |
企业数量 |
僵尸企业数量 |
中小民营僵尸企业数量 |
中小民营僵尸 企业比例 |
2000 |
162,386 |
43,838 |
10,770 |
25% |
2001 |
170,809 |
37,903 |
11,759 |
31% |
2002 |
181,159 |
35,114 |
13,001 |
37% |
2003 |
196,206 |
28,939 |
12,888 |
45% |
2004 |
279,017 |
23,309 |
12,217 |
52% |
2005 |
271,832 |
24,088 |
13,939 |
58% |
2006 |
301,957 |
29,148 |
19,104 |
66% |
2007 |
336,766 |
27,983 |
19,738 |
71% |
2008 |
412,145 |
26,279 |
19,188 |
73% |
2009 |
320,778 |
26,339 |
20,177 |
77% |
2011 |
302,579 |
16,801 |
12,080 |
72% |
2012 |
311,308 |
17,639 |
12,715 |
72% |
2013 |
344,873 |
27,167 |
20,218 |
74% |
小计 |
276,293 |
28,042 |
15,215 |
58% |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计算
这一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根据国内外关于僵尸企业的研究(例如,Caballeroet. al.,2008;聂辉华等,2016),僵尸企业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得到政府补贴或者银行优惠贷款。在金融资源稀缺的制度环境下,相对于国有企业,中国的民营企业缺乏政治关联,贷款成本较高,因此通常受到银行的“所有制歧视”(Huang,2003;Boyreau-Debray and Wei,2005;方军雄,2007);或者由于民营企业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受到银行的“规模歧视”(白俊、连立帅,2012;苟琴等,2014)。从政治关联的角度讲,中小民营企业更加不太可能获得大量政府补贴。总而言之,不管是哪种原因,中小民营企业都难以得到政府补贴或银行贷款,怎么会成为僵尸企业的主体呢?即便不是主体部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中小民营企业成为僵尸企业呢?我们将这个重要的现象概括为“中小民营企业成为僵尸企业之谜”。这也是本文需要解答的主要问题。
我们认为,现有文献从政企合谋、软预算约束、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等角度提出的僵尸企业成因假说难以解释上述谜团。为此,不同于现有文献对僵尸企业原因的分析,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提出了中小民营企业成为僵尸企业的原因:传染效应(contagion effect)。我们认为,中小民营企业由于从银行难以获得贷款,因此普遍采取了相互担保的借贷方式和非正式融资渠道,并且上下游企业之间在资金和业务上紧密关联。一旦某家企业发生财务危机变成了僵尸企业,关联企业不得不为僵尸企业提供信贷资金或者银行担保,这导致关联企业也陷入了财务危机,变成了僵尸企业。如此,一个地区的僵尸企业越多,就会连累更多中小民营企业成为僵尸企业。具体地,我们提出了中小民营企业之间发生传染效应的三个渠道:第一个渠道是借贷,即一个地区的僵尸企业越多,一个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机会就越少,从而越是容易成为僵尸企业;第二个渠道是投资,即一个地区的僵尸企业越多,一个中小民营企业的投资机会就越少,从而越是容易成为僵尸企业;第三个渠道是用工,即一个地区的僵尸企业越多,一个中小民营企业的用工成本就越高,从而越是容易成为僵尸企业。
本文剩下的部分如此安排。第二部分是对国内外僵尸企业文献的综述,第三部分是理论假说,第四部分是数据和计量经济学分析,最后是一个评论性的结尾。
——————————————————————————————————
*方明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张雨潇,中国人民大学学术期刊社;聂辉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通信作者:聂辉华,100872,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Email: niehuihua(at)vip.163.com。
本文发表于《学术月刊》,2018年第三期
原文下载:
1、http://www.niehuihua.com/uploads/soft/180330/1-1P3301H231.pdf;
2、https://pan.baidu.com/s/1ki3XHfl6MKEI_vH-BJvSFQ。
本文的普及版即将发表于澎湃网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