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2016年12月2日,聂辉华教授接受广州《时代周报》记者采访,评论国企并购现象,采访稿《“半日重组”事件背后,保利内部整合为何谈不拢?》于12月5日发表。以下是相关内容。
【背景】
“经与相关方磋商,认为该事项时机尚不成熟。”11月29日晚间,停牌仅十个小时之后,保利地产公告宣布重组保利置业集团的事项因这一理由戛然而止。次日复牌,保利地产(SH:600048)和保利置业集团(HK:00119)双双下跌。
保利集团系军工背景的大型央企,有三十余年的企业发展史,旗下含国际贸易、房地产开发、文化艺术经营、资源领域投资开发、民用爆炸物品产销及相关服务五大主营业务链条。其下属的四个上市平台中,保利地产是资产规模最大的一个业务公司,保利置业集团次之。而这两个公司,主营业务都是房地产开发,二者同业竞争的历史已超过十年。
十余年间,同业竞争的关系成为了保利地产和保利置业之间最大的矛盾,二者共用“保利”的地产品牌,产品内容相似,同时在业务拓展区域有着诸多重合,尤其是在上海、广州、重庆、武汉、北京、佛山等重点战略布局的城市,双方存在着严重的区域交叉。“争地盘”的事情不是小事,为此,保利集团曾出面调解双方的同业竞争关系,双方于2012年左右内部签署了同业竞争协议,分区域而治。
在国资委批准的21家可从事房地产业务的央企之中,保利集团和中建集团旗下的房地产业务规模最大,而保利的贡献主力就来自于A股平台保利地产,这一平台在国内的房地产企业排名长期维持在十强之内。
缘何重组?保利地产两位数增长速度还是没能让其保住第一梯队房企的位置。近两年,万科、恒大和碧桂园的快速发展,引领着房企开启“三千亿”时代,规模之下保利地产掉落第二梯队,而在这一梯队还有更多高增长的房企等着涌入,新的排位赛随时要准备开打。规模意味着并购的话语权和未来的生存空间,在规模的压力下,开拓更多的优质市场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而随着房地产市场更多的转向一二线城市,保利地产和保利置业的空间在已经逐步被压缩,“划区而治”的问题导致二者各自的规模增速都受到了限制。通过整合,这些版图的问题才可以得到解决,为保利地产开拓新的市场。规模需求只是房企发展的一方面,但这并不是构成重组必要性的唯一因素,国家意志以及盈利方面的考虑也构成推动重组的理由。
【观点】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聂辉华认为,中央此前一直在谈“做优”、“做强”国企,现在加上了“做大”国企的概念。相比做优、做强,做大是最容易的做法,这也是为什么今年以来很多企业纷纷整合做大规模的一个原因。
不过,有理由进行整合并不代表这场整合就能顺利推进,事实上,这场整合在保利集团的内部已经推进一年半有余,但目前仍以失败告终。值得玩味的是,这期间,与中航地产的外部重组反而先于保利置业一步而到来,出现外部整合成功而内部整合出现失败的结果。这一幕与中海的局面及其相似,中海曾经在中建系的内部整合中也磨搓了近两年,而与中信地产却在短短半年内就完成了交割。事实上,由国资委一手主导的央企间的整合往往比企业内部整合要来的通畅、顺利。
聂辉华教授分析认为,央企之间得以重组很大程度在于其业务协同作用。其引用诺贝尔奖经济学家Oliver Hart的理论,认为互补的企业可以合并,相同的则不应该合并。相比之下,保利和中航、中海和中信,各自主营业务不同,剥离掉非核心地产业务予以主营房地产的保利和中海,合并的协调作用将超过竞争副作用,“这样的案例就会比较容易成功,比较有价值。”
此外,聂辉华认为,由国资委推动的重组属于强有力的行为,“国家推动的重组,是不允许表面上的失败的,就算不合适也看不到”,同时他也提醒,“国家推动的重组是否成功需要辩证的看,看后期各自的融合和发展效果,并不能断定它就是成功。”
在业内人士看来,重组失败也可能存在一个必然的主观原因,即双方“没谈拢”。聂辉华、严跃进、韩世同等多位专家一致表示,整合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行政性因素,即人员的问题,其次再是文化、机制的问题。
聂辉华认为,企业在合并整合之后,一定会导致控制权归属的问题。对于央企而言,其人员行政都是“带级别的”,被合并很有可能就意味着降级,这很容易导致被合并方失去积极性,从而导致重组难以推动。“企业内部相似业务合并,如果没有发生协同作用,那么最终就只有合并的成本、没有合并的好处,这样的合并一般比较容易失败。”
全文链接:http://www.time-weekly.com/html/20161205/35365_1.html。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