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160122

来源:凤凰网大学问频道

 

编者按:每年夏秋时节,各地农村秸秆焚烧造成雾霾都是公众热议的话题。20151218日,由凤凰网大学问栏目、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环境与生活》杂志社、《能源》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秸秆禁烧与公共决策制定研讨会”,在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举行。研讨会分为三个分论题:“秸秆处理的技术与实践”“秸秆处理的成本负担问题”和“环境治理:公共决策、抗争与程序正义”。

 

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淮北师范大学、芝加哥大学、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中国能源基金委员会等机构的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本刊摘要发表与会者的一些观点,供读者参考。

 

聂辉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秸秆处理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技术方面,另一个是经济方面。

 

从经济角度看,对烧秸秆的农民来讲,把秸秆烧了,对他来说是个理性的选择,从经济的角度看他自己很划算。另外,从企业来讲,企业发明、生产一套机器来处理秸秆,但很难卖出去,企业很可能划不来。这就是一个经济问题,这就需要政府来介入,来做协调性的工作。

 

第一就是推广。能不能根据区域特点,比如有的地方就地烧了,有的地方回田,有的造纸,不是所有的地方都一样。政府应该起牵头作用。

 

第二个是地区间互惠。对河北农民来说,强迫禁烧是不公平的,凭什么我要多花钱,让北京市民来享受好空气?你们谁给河北农民钱了吗?给东北农民钱了吗?没有给,那外地农民凭什么给你们做贡献?所以,也不能仅仅靠河北的地方政府给补贴,北京政府也应该给些补贴。这个地方政府间的转移支付一直是被忽略的。有钱地方的政府,就应该为这个事儿多掏点钱,因为北京市处理空气污染的成本会更高。

 

第三就是制度设计。土地制度还是要有相应的改革,不然的话,没有办法搞大规模经营。大规模经营的话,秸秆可以造纸,也可以做能源。如果产权问题不能完全解决,我们在别的方面也要有些激励政策。

 

最后,我的老家在江西,江西是半丘陵地带,红土的路太软,很多农业机械开不进去。处理秸秆的农业机械可能需要特殊设计,费用可能还要上升。

 

本稿由《环境与生活》杂志社与凤凰大学问栏目组联合编辑。


延伸阅读:

《为什么农民宁可被拘留也要烧秸秆?》


作者:魏巍

2015-10-20 凤凰知道 第630期


10月19日晚间,央视《新闻1+1》报道,河南周口市太康县逊母口村村民将远望因为烧秸秆被拘留14天。


最近两周,秸秆和烧秸秆的农民成为众矢之的。原因是,进入10月以后,华北地区接连出现两次雾霾天气,很多城里人坚定的认为,空气质量的变化是农民烧秸秆造成的,并由此引发没完没了的口水战。


各地为了整治烧秸秆也可谓机关算尽:先是在田间地头挂满标语;然后各级干部巡查,发现点火就罚款;到最后连拘留这招都用上了,可还是不能阻止农民烧秸秆。

从理论上,秸秆可以做有机肥,可以做饲料,还可以生产沼气,农民为什么非烧它不可?


秸秆从哪里来?

秸秆就是农作物的残留,例如水稻、小麦、玉米、高粱、油菜等作物收割后,会留下大量的秸秆。


二十年前,秸秆可是宝贝

秸秆也不是现在才有的,几千年来一直存在,以前的农民是怎么处理它的?媒体人娄红乐是河南新乡人,从小生长在华北平原,他在在一篇评论中写道:“二十年前农民从未用过联合收割机,收麦子都是自己拿着镰刀弯着腰将成熟的麦子放倒,捆成捆,然后用机动车或者牛车拉到打麦场上用石磙碾压,等麦子脱落以后,将秸秆挑成一垛,之后就是扬场、装袋、晾晒、运回家。这是很传统的收获方式。玉米的收获方式相对来说容易一些,就是把玉米棒子掰了放进袋子里运回家,然后要把秸秆放倒,拉回家里喂牲口。”


在那时,农民是舍不得烧秸秆的,统统运回家,码在房前屋后。当时,秸秆最主要的用途就是生火做饭,它是农村重要的能源来源;同时,还可以充当牲口饲料;并且,多余的秸秆还可以埋进沼气池,用来生产沼气的同时还能沤肥。秸秆还有一个重要用途是造纸,上世纪90年代,中国农村小造纸厂遍地开花,也消耗了不少秸秆。


伴随农业机械化,秸秆变成了垃圾

娄红乐认为,导致秸秆成为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农业机械化。最近十几年,农村开始使用联合收割机收麦子,玉米、水稻的收割也开始大规模机械化。机械化收割带来的最大问题是,秸秆几乎都被打碎,散落的到处都是,而这种打碎的秸秆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说,都已经是无用之物。


而且,机器并不会完全打碎秸秆,还会留下十几厘米长的秸秆茬。在人工收割时,为了尽量利用秸秆,农民收割大多贴着地皮,下次耕种之前,耙一遍地就可以把秸秆埋在土里当肥料;现在机械收割留下的秸秆茬太长,耙一遍不行,再粑一遍既费时又费力,据相关报道,一亩地要多付出几十元的成本。于是,对农民来说,秸秆就是废物、垃圾。


清理秸秆要搭上额外的人力物力

如果不选择焚烧秸秆,而是像以前一样收割回家,对于农民来说意味着什么?河南媒体“豫记”的一篇调查中显示:“玉米收割1天,剥皮2-3天,晾晒2-3天,之后再把玉米运回家,收获过程是7-10天。这样,剩在地里的,就是玉米秆了。以10亩地为例,把玉米秸秆归拢好,再拉回家里垛起来,这个过程,至少需要4个劳力齐心协力辛辛苦苦干上3天!”


那么,慢慢收拾地里的秸秆可行吗?华北平原秋收玉米以后,农民要赶着冬播小麦,间隔最多2个星期,这期间,要把碎茬清走才能继续耕种。一旦慢慢收拾秸秆,肯定会耽误接下来的农时,得不偿失。


农民为什么讨厌“秸秆还田”?

在很多地方政府的设想中,秸秆还田是处理秸秆问题最绿色环保的方式,然而农民却并不买账。


农民首要担心的问题是成本太高,把秸秆还田需要多加两道程序,一是把秸秆粉碎,二是要把土地深耕,将秸秆埋在地下,而目前农民普遍采用的是浅耕,因为深耕的费用要高一些。据央视报道,粉碎一遍30元,粉碎两遍50元,如果再深翻一次,40元到50元,这两道程序下来也就是100块钱。今年一亩地玉米产量1000斤左右,按照今年的市场价只能卖800多块钱,耕地、种子、化肥成本已经花费了300元,如果在秸秆还田的话又要增加100元的成本。


除了经济成本,秸秆还田在下一轮作物种植中也会遇到麻烦。有媒体曾报道,如果收完麦子种水稻,地里一放水,被打碎的秸秆就会漂浮起来,水稻的秧苗很难插进泥土里,就算插进去,也可能因为秸秆把秧苗压在下面,不见阳光而最终腐烂;如果收完水稻或玉米之后种小麦,深埋在地下的秸秆不会很快腐烂,很多小麦种子因为接触不到泥土无法生根发芽,如果等到腐烂之后再下种,又会延误了农时,造成作物大规模减产,农民的收入也会下降。


烧掉秸秆是一个毫无悬念的选择

如果秸秆处理不好,耽误了农时,农民的收入就会大受影响。相比之下,烟熏火燎这等小事,忍几天也就过去了,城市人的空气质量?庄稼人管得了那么多?所以,农民选择烧秸秆一点也不意外。家家都烧秸秆,兴许法不责众呢?“豫记”采访的一位河南农民账算的明白:“一亩地补偿50元,农民肯定愿意自己处理秸秆。”


长期从事企业管理,却感觉无章可循;梦想打造创业团队,又深陷人员管理之难?请关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聂辉华的新书《跟<西游记>学创业——一本人人都要读的管理秘籍。这是中国第一本企业理论通俗读物,3个月之内中央电视台两次推荐,2015年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频道对该书和聂辉华教授进行了一小时直播专访,世界著名华人经济学家黄有光教授、共识网总裁周志兴先生等人联袂推荐。签名版在人大出版社微店天猫热销,京东当当亚马逊正在热售,2016年1月1日本书在京东分类销售排行榜上名列第10!点击链接直接购买。

———*————*————*————*————*————*————*————*———

中国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政治经济学问题。

“聂氏政经评论”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聂辉华负责运营。喜欢我们的文章,请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或者搜索微信号(ruc_nie)关注我们。你必须知道的三个博弈论故事 - 聂辉华 - 聂辉华网易博客

话题:



0

推荐

聂辉华

聂辉华

607篇文章 21天前更新

江西省崇仁县人氏,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系博士后。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科研处副处长。 聂辉华官方网站:白鲨在线(www.niehuihua.com);E-mail:niehuihua@vip.163.com;微信公众号聂氏政经评论(ruc_nie)。 【媒体转载本人博客文章,必须获得本人授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