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夜读资治通鉴36-主动给秦王留下把柄的王翦】
 
王翦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大将,与白起、李牧、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也是秦国统一天下的主要功臣之一。今天不说王翦是如何打战的,而是说他是如何做人的。公元前226年,秦王嬴政想消灭楚国,问将军李信需要多少兵?李信说20万人足够了。秦王又问王翦需要多少人?王翦说非60万人不可。实际上,王翦深知楚国国土辽阔而且地形复杂,灭楚难度很大,但毕竟因为这事损害了秦王的信任。于是,王翦主动告病还乡,算是给自己一个体面的台阶,这是明哲保身的策略。一年之后,李信不仅没有攻下楚国,而且被楚军打败,秦军失去了七个都尉(高级军官)。秦王大怒,亲自来请王翦出山,王翦还是要求60万军队。等王翦带着60万大军到达霸上时,王翦又当面向送行的秦王要求赐予他子孙大量田地和房产,秦王笑着同意了。到了函谷关,王翦再次派使者请秦王给自己上下五辈的家人赐予良田。有人对王翦说:“你这样是不是太过分了?”王翦说:“不过分。秦王是一个多疑之人,现在把几乎全国的军队都交给我了,如果我不多求田地和房产以致让秦王认为我是一个贪财的人,怎么能让秦王继续信任我带兵呢?”王翦是一个极度聪明的人,深知在功高震主又手握重兵的情况下,要让君主相信自己,最好是给对方留下一个把柄,其实就是主动纳“投名状”。由此看来,清官难当啊。你都两袖清风,一无所求了,让君主怎么敢用你呢?这其实就是中国古代官场的逆向淘汰逻辑。
 
【夜读资治通鉴37-上古时期“皇帝”不是一个人】
 
今天我们都知道“皇帝”是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在秦朝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之前,“皇帝”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多个人。秦王嬴政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因此自称“皇帝”。所谓“三皇”,一般是指天皇、地皇、人皇;五帝是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因此秦始皇称皇帝,相当于认为一个人占了八个人的功劳。顺便说一下,不同级别的领地的最高统治者有不同的称呼,不是所有“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都叫皇帝。战国时期,只有周朝天子可以称“帝”,当年秦国和齐国想联手当老大,并称“西帝”和“东帝”;韩、赵、魏、楚、燕等诸侯国的君主只能称“王”;诸侯下面的封国的统治者,一般是“侯”,例如秦国丞相吕不韦封地在河南,称为文信侯。至于“君”,这个说法比较广泛,一般指有地位的贵族或者封地的诸侯,例如信陵君、平原君。
 
【夜读资治通鉴38-战国四君子谁最厉害?】
 
战国时期,诸侯列国中有四个文人谋士最为有名,号称“战国四君子”。他们是: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四君子的共同点是:身居高位(侯爷、将军、丞相),家族财力雄厚,广泛拉拢人才,关键时刻挽救一国于危难之际。说白了,就是有权、有钱、有人、有谋,这是典型的贵族势力。信陵君魏无忌最大的亮点是两件事:第一是窃符救赵,即在魏国时利用魏王“枕边风”如姬窃取了魏王的兵符,然后带兵攻打秦国,解救了赵国;第二是在母国魏国有难时,从赵国回来,统帅五国联军打败了蒙骜率领的秦军,这是相当了不起的战绩。要知道,秦国军队很少战败,更何况是打败的是常胜将军蒙骜。平原君赵胜与信陵君魏无忌是亲戚,因为他的妻子是魏无忌的姐姐,所以平原君是信陵君的姐夫。平原君最大的亮点是,在赵国受到秦国围攻时,带门人毛遂成功地“说服”(威胁)楚国答应出兵救援,从而解除了赵国邯郸之困,这就是成语“毛遂自荐”的来由。四君子中,只有春申君黄歇是“外国人”,他从黄国来到楚国,担任楚国丞相几十年。他最大的亮点有两件事:一是凭借一封书信,成功说服秦王放弃攻打楚国的计划,可谓“一封家书抵千军”,我在前面的推文里介绍了这个故事(【夜读资治通鉴21-舌尖上的战争】);二是公元242年,楚考烈王担任五国盟约首领,春申君带领五国合纵联军攻至秦国函谷关,可惜最终联军战败。不过,春申君最大的败笔是,他听从属下李园的建议,将自己的妾、李园的妹妹怀孕后送给楚王当王后,说白了就是给楚王戴了一顶绿帽子。孟尝君田文最大的亮点是,为了逃出秦国,先派自己的门人化装成狗盗取了狐皮裘贿赂秦王宠妾,后又派人学公鸡叫骗开了函谷关的城门,因此就有“鸡鸣狗盗”之说。他的丑事也很低级和残暴,就因为经过赵国时,路人嘲笑他个子瘦小,他就带人在当地杀了几百人。论下场,信陵君晚年被秦国离间,不受魏王信任,最终沉迷酒色而死;平原君正常去世;春申君被仇人李园派人杀害;孟尝君虽正常去世,但儿子内讧,家族被齐魏两国灭门。战国四君子中,春申君威名最大,但下场最惨;平原君事迹最平,却得善终。
 
【夜读资治通鉴39-恶人终有恶报】
 
秦国能够灭掉六国、统一中国,主要靠的是武力和阴谋,与仁义完全无关。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四处巡游,终于在公元前210年病死于沙丘平台。大臣赵高和丞相李斯密谋,假传诏令,帮助秦始皇小儿子胡亥继位。为了巩固政权,胡亥等人杀人如麻,作恶多端。逼迫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将大将蒙恬、蒙毅兄弟逮捕并逼死,胡亥还将自己二十二个兄弟姐妹处死,修建骊山陵墓时杀害了大批后宫妇人和工匠。赵高一手遮天,把持朝政,为了私人恩怨大量杀人,还劝胡亥铲除先帝故臣。李斯向胡亥献计,用严刑峻法统治百姓。赵高为了排挤李斯,诬告李斯有谋反之心,并在狱中将其屈打成招,最终用脸上刺字、割掉鼻子、砍掉双脚、拦腰斩断和剁成肉酱这五种残酷的刑罚将其处死。而赵高本人也不得好死,两年之后被扶苏之子报仇杀害。统治者一旦上位,通常考虑短期利益,忽视了长远风险。将良臣大将皇族大量诛杀,固然在短期内有助于巩固政权,但是一旦遭遇外患,统治者就会发现身边无人可用,因为能人都被干掉了。秦二世统治三年就导致秦朝灭亡,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忠臣良将都被杀掉了,导致无人能够成功平叛。后世朝代也多次发生了类似悲剧。例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替孙子朱允炆巩固皇位,将开国元勋大批赐死或杀害,以至于朱棣造反时满朝文武无人能挡,最终孙子的皇位被儿子篡夺。对于统治者、领导者、老板们来说,“攘外”还是“安内”,恐怕是一个永远的冲突。这个冲突关系处理得好,就国泰民安或者事业兴盛,处理不好就会家破人亡。
 
【夜读资治通鉴40-农民称王,半年不成】
 
据说现在的中学教科书已经删除了《陈涉世家》这篇文章,以后大家都只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恐怕难以知道他们起义失败的原因了。陈胜于公元前209年7月在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8年12月兵败被杀,起义1年半,称王6个月,可以说是“农民称王,半年不成”。《资治通鉴》对陈胜吴广起义有较多篇幅介绍,根据其记载,可以将他们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过早称王,未能团结反秦力量。当初大梁人张耳、陈馀建议陈胜不要急于称王,而是发动原来的六国人反对秦国,让秦国四处受敌,这样更容易灭秦。陈胜没听进去,还是在起义不久就自立为王,国号“张楚”。第二,骄傲轻敌,疏于战备。陈胜眼看秦国乱兵四起,就疏于战备。孔子后代孔鲋认为,兵法的要诀是,不要依赖敌人不进攻自己,而要依靠自己不能被攻破。陈胜也听不进去。第三,自己缺乏谋略,士兵缺乏训练。陈胜吴广毕竟是农民出身,不懂谋略,起义的士兵又多是游兵散勇,战斗力很弱。秦朝将领章邯仅凭借修建骊山陵墓的流民和奴隶为临时军队,就打败了陈胜的部队。第四,严苛待人,任意杀将。陈胜重用的两个大臣朱防、胡武,用严苛的手段来培养下属忠心,对那些从领地回来的将领任意处罚和杀戮,导致军心涣散。第五,不念旧情,众叛亲离。起义之前,陈胜说:苟富贵,勿相忘。然而,在一次宴会上,面对岳父来了,陈胜都不太尊重,后来又因为一件小事杀了一个老乡,这导致很多故人离他而去。第五,内部分化,各自拥兵自保。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四起,人人都要当王称帝。陈胜军队内部也是四分五裂,连他的搭档吴广都被下属假借他的命令杀掉,他居然还嘉奖下属,真是莫名其妙。在陈胜军队处于困境时,其它义军并不援手相助。可悲的是,陈胜最后被自己的车夫庄贾杀害,献给了秦朝。纵览二十四史,真正以农民身份起义成功,建国立业的王朝,似乎只有朱元璋的明朝。这并不奇怪,毕竟农民在知识、眼界、谋略、人脉和财力各方面并不适合起兵为王,最终为王的多数是贵族(如李世民)、军阀(如赵匡胤)或部落首领(如努尔哈赤)。
 
以上内容来自今日头条签约作者聂辉华教授,账号“人大聂辉华”。
话题:



0

推荐

聂辉华

聂辉华

607篇文章 4天前更新

江西省崇仁县人氏,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系博士后。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科研处副处长。 聂辉华官方网站:白鲨在线(www.niehuihua.com);E-mail:niehuihua@vip.163.com;微信公众号聂氏政经评论(ruc_nie)。 【媒体转载本人博客文章,必须获得本人授权!】

文章